关于军校青年学员选拔培养的思考
近年来,军人的收入增长越来越快、越来越高,军人本人及家属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荣誉感越来越强,而地方学习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志愿报考军校的数量呈下降趋势,个别省份存在招不满的现象,且军校青年学员大一期间主动申请退学的学员呈逐年增长趋势,军校毕业分配至单位报到后主动申请复员人数也不断增加,造成军事人才培养资源的严重浪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报考动机及所学专业与成长目标不一致
近几年来,军事院校每年组织有关人员至中学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对各类军事院校进行报道,增强了中学生对军事院校的认识,对军校生活充满了向往,但入学后由于报考动机、专业需求、成长目标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形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以致退学、复员。
二、教学管理方式与学员需求脱节
封闭式高强度的训练令大部分军校青年学员身心疲惫,紧张有序的全军事化管理模式,周一至周五学员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令部分学员产生逆反心理,而学员队队长、政治指导员作为他们的管理者、衣食父母,由于年龄、学历、成长经历的不同,与他们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交流,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抑郁、悲观失望,产生退学的念头,近几年大一期间主动退学学员人数明显增加。
三、学员分配制度致学员压力倍增
随着军事院校学员毕业分配政策规定的制定与实施,分配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按照综合评定分数排名选择岗位,在综合评定的大背景下,特长评比所加的分数显得尤为重要,导致一些学员从入学开始就忙着各类比赛、竞赛活动,与院校的教学训练为主体相背离;谋分数就是谋分配,学员之间形成恶性竞争,高分者不愿去边疆,低分者不得不去,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
四、工作现状与心理期望值的差距
目前的分配政策,军校本科毕业学员主要分配至师以下部队任副连职排长,明确工作3-5年后方可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想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自觉希望渺茫,有的到单位报到后即选择“全身而退”,医疗专业的学生占比最多,排长同志们由于初始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也会产生消极心理,军官职业化的钟声越来越近,试想,在基层部队的工作环境、生活境遇如何比得上城市的繁华喧嚣生活,这直接导致部分年轻军官要么消极应对、要么主动放弃。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类问题,笔者认为:
一、改进宣传方式,注重“面试”环节
利用寒暑假,组织军校优秀青年学员到当地高中谈军校学习生活感受、面对面交流,不讲大话、套话,让高中生切实认识感受军营生活的酸甜苦辣,讲清军事化管理的点点滴滴,包括未来工作的环境等等。增强面试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式提问”,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考生的入伍动机、专业志向、成长目标等几个方面的需求,切实通过面试挑选出志愿献身国防的有志青年,从源头上把控好,做到宁缺勿滥。
二、改革教学方式,发扬自主学习
军校对近几年主动退学的学员思想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不适应军校学习节奏的原因,了解学员的“苦衷”。当代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入学前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渴望获得大学生的自由,可以适当增加学员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化被动为主动。学员队队长、政治指导员要当好学员的人生导师,掌握学员个人及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采取高年级学员协助辅导低年级学员的模式,加大学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敞开心扉,解除思想疙瘩。
三、完善分配规定,鼓励友好竞争
修订学员毕业分配规定,优化学员综合评定方案,提高教学训练考核科目成绩的比重比例,引导学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训练之中,充分调动学员参加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减少同学之间的恶性竞争,增加一项同学之间的互评互议分数,毕竟一起学习生活、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相互最了解,增进同学战友之间的友谊。
四、制定成才方针,促动干部成长
制定年轻干部成长路线图,让踏踏实实在边远艰苦地区、在基层工作的同志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比如:对于符合条件的干部提前调职、增加津贴补贴等等。同时,很多学员在报考军校之初就想定了读完本科直接读硕士、博士,入学后才知道攻读硕士研究生何其艰难,建议允许品学兼优的同学正常参加研究生考试,经考试录用的同志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保留学籍1-3年,能否正常攻读硕士研究生根据该同志的工作岗位及岗位需求进行确定,尽最大可能满足有志青年的学习需求。
本文为读者投稿,作者:镇江市城建监察支队 丁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