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志愿填报军校或警校的思考

2023-05-30 吴建强 丁连生

  高考在即,部分考生和家长为了选择报考军校或警校而纠结。对于军校和警校在招考方式、学校管理、毕业后的就业等方面的不同,考生和家长应该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如何在军校和警校之间做出更好的选择,建议学生和家长比较近几年军校和警校在本省的招录情况,了解军校和警校学习生活状况、毕业生分配政策等等, 考量孩子未来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军官和警察工作的认可度如何,从而作出理性选择。

  一、军校和警校的招录现状

  军校和警校都是提前批录取,但两类学校不得兼报。近几年,军校和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总体呈上升趋势,分数位次不断前移。以江苏警官学院2022年在江苏省投档线为例,分数普遍上涨,2022年历史组投档线中,男生2022年533分,1.85万位次,2021年528分,2.8万位次,前进了一万位次;女生2022年583分,2889位次,2021年586分, 3762位次,位次上涨近千位。物理组不限其他科目招生中,男生投档线589分,2万位次,2021年位次2.48万;女生组2022年投档线607分,1万位次,2021年只有1.3万位次。在经济一般地区,军校招生投档线普遍高于警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警校招生投档线普遍高于军校,主要原因军官工资收入全国标准一致,边远艰苦地区补贴更高;而警察工资收入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收入越高,甚至超过军官收入。

  通俗的讲,上军校挣钱,学费、住宿费、餐费、服装费等等都免费,每月还发放1000多元的生活津贴;上警校花钱,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警服费等等都是家长买单。军校生活相对较为单调和枯燥,正常情况下,每个月因私外出请假不超过4个小时;警校学生自由自在,周末均可自由外出。军校毕业后工作的单位选择上很难由自己把控,与警校就业相比,个人选择的空间有限,而且能够留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相对较少,有的甚至会被分配到海岛边防、边远地区和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工作。

  二、军官和警察的使命担当

  军官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保卫及守护国家边境,政府政权稳定,社会安定,有时亦参与非战斗性的包括救援、救灾等工作。警察是维护国内安全、民众安定,依照国家法律履行警察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军官和警察是大部分男生从小的梦想,都能够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大部分英雄是从这两个群体产生的。军官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警察一心为民,为社会安全稳定作贡献。了解军官和警察使命的不同,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上军校或警校,不仅仅为了一身军装或警服,而是勇于担起这份责任。

  三、军官和警察的工作特点

  军校毕业生,工作服从分配,工作地点、岗位不确定因素很多,职业规划就是天南海北服从组织安排,基本都是先到基层部队担任排长,与士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工作生活在军营里或野外训练场,工作氛围相对简单,始终与战友和武器为伴,个人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少,休假时间也不固定,时刻听从上级安排。

  警校毕业生,根据学生本人大学期间综合表现,按照积分排名先后顺序选择至本省某个城市工作,基本可以预见未来的路在哪里、怎么走。一般先到基层派出所执勤,了解基层民众疾苦,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需要有一颗长久为人民群众热忱服务的心。

  四、军官和警察的职业道路

  军官从走上工作岗位始,年轻干部日常工作生活都在军营里,周末、节假日回家均难以保证。从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军官经过不断的培训、考核,平均4年左右晋升一次军衔,随着军衔的晋升,工作地点、岗位会不断调整,个人及家庭有时不得不面临两地分居的尴尬境地。近几年来,军官转业人数越来越少,军队从严控制年轻干部转业安置,未来军官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上校、大校不是梦,所以报考军校需要做好背井离乡、终生服役的思想准备。

  警察相对军官而言,最大的优点,虽然值班频次较多,但下班能够回家休息,对家庭可以照顾更多,工作生活在一个城市,可能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岗位工作一辈子,根本原因基层派出所离不开经验丰富的优秀警察,他们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所以报考警校需要做好入警分配到比较辛苦的警种的思想准备。

  总之,军校和警校,貌似区别不大,在选择之前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向身边熟悉的军官和警察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个体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每年都有个别学生因为对军校和警校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入学之初后悔,不认真学习,摆烂躺平,甚至不得不做出退学的选择;有的学生毕业入职后,对工作期望值较高,心理落差较大,受制于军官和警察的特殊性,难以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本人和家庭带来无尽的烦恼。按照近几年的军校和警校的招录分数情况,符合报考军校或警校的学生,高考成绩基本能够达到双一流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选择其他重点高校的机会很多,学生和家长应当结合自身家庭情况、未来成长目标,做出更优选择。

本文为读者投稿,第一作者,吴建强(1973-),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处长、研究员,镇江“金山英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第六期“169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二作者:镇江市城建监察支队 丁连生。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