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高中学生科目选择的思考

2024-01-02 丁连生

根据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2021年开始,江苏高考科目设置采用“3+1+2”模式,高考总分值由480分变成750分,高考总分增加、组合方式增多,多种方向选择,有利于学生发挥优势科目成绩,拉开分数差距,增强高考成绩的区分度。为此,高中学生学科目组合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充分考虑个人文化成绩、兴趣特长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选科,才能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做出理性规划,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平坦、更顺畅!

据了解,江苏省有的高级中学在新生入学之初即要求家长和学生根据中考成绩初步选定历史类或物理类,并以此进行分班,着重安排相应的课程教学。对于成绩特别好、目标比较明确或偏科较严重的学生,很容易可以作出选择,但对于各科成绩不突出或目标不明确的学生,难免导致家长和学生反复纠结,难以抉择。作为高一新生,如何考虑自己的选科和未来发展?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尤其中考前的多次模拟考试,结合中考成绩,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有没有尽心尽力学习、学习成效如何?高中期间能否做到全身心投入等等,需要进行深刻反思总结,知己知彼、审时度势,才能作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一、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初中知识主要以打基础为主,需要较强的记忆力,只要学习态度端正、肯用心,一般成绩不会太差。高中课程呈现高难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高中相比初中学习内容来看,整体上呈现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深层挖掘的过程。高中数学、物理等学习难度加深,除了记忆力还需要大量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每个学科之间也会有联系,比如物理和数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理中有大量的数学运算。学生应当明白中考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试卷难度系数不大、区分度不高;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相对而言,难度系数较高。高一新生不能简单以中考各门成绩的好差进行选科,应该在全面学好了解各科知识的基础上,清楚自己的学科兴趣特长和思维特点,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学科。

二、知晓高校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

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中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讲座、高校的专业宣讲以及有关网站了解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阳光高考《专业解读》栏目集成了100多个布点较多、稳定性好、报考热度较高的专业。每一个专业都从专业解析、专业与就业、报考指南等方面深入解读,帮助考生家长了解各个专业特点。理工农医对应着人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知识壁垒较高,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难以从事相关工作。

另外,2024年的江苏新高考选科要求与往年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理工类,理学44种专业中, 38种专业要求必选物理和化学;工学246种专业中有232种规定必选物理的同时需要必选化学。根据《2024年拟在江苏招生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公告》,计算机类的选科从之前仅选物理变成了必选物理+化学。此外,近几年很热门的专业——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必选物理+化学。医学类61种专业,除护理学、助产学和药事管理不限选科外,其余58种专业,均必选物理。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专业之前历史学类考生也可报考,而2024年起必选物理的考生才可以报考中医学专业,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选物理,与医生无缘。

三、科目选择的意见建议

首先,科目选择应避免三个误区:一是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参考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感兴趣的未必是擅长的,大家都喜欢打游戏,可是有多少学生擅长打游戏呢?二是就业理念。很多家长根据自身对职业的了解,自认为某种职业前景乐观,而社会发展变化太快,未来的就业趋势很难预测。三是轻信网络大伽的宣传。“网红”表达的观点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针对性不强,非量身定制,未必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出身、不同成长经历的学生,何况七八年以后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很难判定!

第二,学生和家长要结合高中第一学期的学习状况、兴趣以及志向,审慎选择。每门科目孰强孰弱,有无偏科现象,区别不同情况做出不同选择。科目优势比较明显的应该扬长避短,即文科强的选历史类、理科强的选物理类;各科成绩比较均衡,对文史类非特别爱好的首选物理类,因为学物理类不仅报考时选择院校及专业的余地较大,而且以后考研、就业机会较多。对于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一般,只能考民办本科或大专类院校,优先选择物理类。

第三,学生科目选择需要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虽然总共有12种组合方式,学生选择科目组合时还得结合所在学校近几年科目组合的开设情况、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教学特色成果、高考录取情况等等,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作出慎重选择。最终,不管选择了什么科目,就要一门心思的去学,不能心猿意马,科目选择没有对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是自己作出的选择,就该认可,围绕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

作者:镇江市城建监察支队 丁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