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大健康市场势不可挡,高职院校纷纷布局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居民健康消费意识提升、政策红利等因素影响,中国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指出,到2020年,健康产业总规模将突破8万亿元,2030年将突破16万亿元。这意味着,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大健康行业众多细分子领域中,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其他医疗、医药等传统领域。数据显示,在2020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最大浪潮,中国养老产业有望出现持续10年左右的“井喷式”增长。大健康养老产业,也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蓝海领域之一。
随着健康养老产业迅猛发展,相关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需求持续上升,人才的巨大缺口吸引了大批高职院校纷纷布局。
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巨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5亿,占人口比例接近18%。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亿,占人口比例11.9%。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全国老年人口正以年均千万人的规模快速增长,养老服务业社会需求日益旺盛。
然而,与整个养老行业一片大好的前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服务人员供给显得严重不足。若按照国际标准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保守估算目前对护理员的需求在1200万人左右。而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100万,其中,经过专业训练、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10%。
养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养老服务质量的致命环节,人才是中国养老困局破题的第一痛点,也是未来养老产业的核心竞争资源。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多以高职院校为主,近年来,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2014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共89所,2016年共114所,发展到2019年共147所。
注:统计数据不包含专科专业的本科院校,仅统计高职高专院校数量。
就我国老龄化速度而言,人才输出的数量还远远不够。2015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快了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批准新设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等健康管理类高职院校共16所,为地方健康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破局进行时
面对养老人才匮乏的现状,2015年,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遴选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的通知》,决定开展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遴选工作。2016年7月,三部委公布首批65所全国养老服务示范专业点名单。
教育部要求,各地相关部门要在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等方面对示范专业点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并做好跟踪指导、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工作。各相关职业院校要进一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并落实好专业建设规划,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也开始加大了对养老服务业人才的探索与布局。
2018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民政局共建深圳健康养老学院。养老学院成立后将围绕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专业点,充分发挥在养老服务专业教育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养老学院将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政策咨询、服务展示于一体,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的“养老人才培养基地、养老服务展示中心、养老产品研发中心、养老产业咨询中心”,形成养老服务“深圳模式”,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养老学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作为民政部直属单位,依托民政行指委秘书处设在院内的优势,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谋划指导专业建设。组织30多家中高职院校共同成立了中国老年服务教育联盟,探寻养老服务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和新路径。同时,学院成立了老年福祉学院,通过“中国养老产业和教育联盟”(中国现代养老职业教育集团)、“全国民政行指委老年专指委”、“国际养老咨询交流服务中心”一体化运作模式,突出现代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特色。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伯福集团、德国医卫教育集团、北京左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德老年护理研究院”,研究德国养老经验、养老护理服务标准和养老护理模式,本土化改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模式,为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