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了之”直刺职业教育发展之痛!
我国实体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技能人才。但在现实中,高级技工缺口达千万。如何锻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大国工匠”,是职业教育亟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8月2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与会的常委和委员们纷纷指出,职业教育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关键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一挂了之’,学生实习‘一放了之’,教师考核‘一升了之’,企业参与‘一笑了之’。”李金早常委用4个“了之”概括他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那就是各地在产教融合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主导、学校虚位、企业缺位”的尴尬局面,众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出现“校热企冷”的现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天然地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这些年仅在国家层面,就出台了至少8份文件,反复强调“产教融合”的问题。不难看出,政府迫切希望通过政策的引导,改变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现状。
“企业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利润而不是办学,同时办学也不是企业的长项,自然需要有政策来激发。”张大方常委指出,要消除企业参与的顾虑,明确责任同时给予支持。他建议,对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应有的权益加以保障。可以明确采用混合所有制的与职业院校合作成立的股份制企业,采用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管理,可自主聘任工作人员,并可在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时按协议约定薪酬而不必套用现有公办学校的教师管理机制。
技术人才不会凭空出现,大国工匠也不是天生就行,他们需要经过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需要校企结合的持续打磨。
在李金早看来,校企合作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通过产教融合调整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帮助解决产业升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个体之间的合作,那么产教融合则是统筹职业教育与地方区域发展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是两个行业的深度融合。与会的常委和委员们指出,要实现这两点,需要学校、企业、行业以及相关行政部门共同完成。就学校而言,如何更对口地培养出企业、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师水平都亟待改革。
“拓展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空间,广泛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培养更能贴近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技术人才。”马中平委员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培训质量。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建好实训基地,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动手能力,使职业教育结构与水平始终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同步合拍。
张恩迪常委建议,对接区域产业需求,进行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力争每所学校至少有一至两个专业发挥示范作用。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增设人工智能、大飞机制造、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相关产业;调减滞后于产业需求的专业,如金属冶炼等专业;扩大紧缺人才规模,针对学前教育、养老护理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大的行业,新增专业点、加强在职培训,加大培养力度,扩大培养规模。
“职教20条”提出已经半年了,但关于职业教育的问题仍然没有破题,因此职业教育对外的吸引力仍然不足。当前中职生升高职、高职生专升本比例仍偏低。高峰常委建议,应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搭建起人人皆可成才的职普融通“立交桥”。
(本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库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