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的湖南探索
推动中部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条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湖南,作为中部崛起的生力军,正抢抓历史性机遇,奋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在新湖南建设征途上,“制造大省”正快速向“制造强省”跨越。与时俱进中,“智造湘军”强势突起,让世界为之瞩目。
湖南,俨然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领跑者”——
省会长沙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拥有“全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总量的26%,全国工程机械前五强中湖南占三席,“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湖南4家企业上榜,混凝土机械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世界最高时速的米轨动车组、世界首辆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等世界顶尖技术的高端产品均出自湖南,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居世界第一。
从“天上飞”的,到“水里游”的,再到“地上跑”的,都能找到闪亮的“湖南智造”。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微小型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成功发射;“华菱钢铁”出品的海洋平台用钢,能顶着北极圈零下50摄氏度的极低温安全作业;“蛟龙600”水陆两栖飞机起落架属于“长沙制造”;首创世界最快充电公交车;研制出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
不沿边,不靠海,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湖南,“先天”并不占优势,却能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凭什么?靠什么?
答案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湖南职业教育发展早已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从办学规模上看,全省拥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600所,其中国家“双高”建设计划学校11所,排全国第五;在校学生143.59万人,排全国第五。
从内涵建设上看,拥有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排全国第二;拥有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7个,排全国第三;拥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8个,排全国第四;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8个,排全国第四;近两届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排全国第五。
从教师能力上看,2019年湖南职业院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24个奖项,排全国第一。
从人才培养上看,2019年湖南职业院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总数为249项,排全国第五;获一等奖48项,排全国第四。
2019年,湖南因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成为首批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的六个省份之一。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而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湖南从“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
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的“蓄水池”,正成为推动新湖南建设的蓬勃力量!
财政“吃紧”,政策“紧吃”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对地处中国腹地的湖南来说,“财政吃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职业教育却又是公认的“最烧钱”的教育。
“财政吃紧”的湖南,要不要办好“烧钱”的职业教育?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直有着高度共识——
“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的理念,持之以恒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抓紧抓好。”省委书记杜家毫指出。
“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发展的全局、教育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表示。
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领跑全国”的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在全国率先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毕业设计抽查制度……
把政策给足,把政策给好,让政策给力——这被许多湖南职业教育人形象地形容为“政策紧吃”。“紧吃”在湖南方言中的意思是“吃饱吃好,由你吃”。
财政“吃紧”,政策“紧吃”,彰显的正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办好职业教育的担当精神与坚定决心。
1.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让县级政府担负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
职业教育成为“一把手”工程
湖南的职业教育曾经辉煌:桃江县在全国首创农村家庭经营专业,怀化市推行农科教结合,邵东县实施“十百千万工程”……这些地方凭借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都开过全国职业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2000年,湖南的中等职业学校达619所,在校生52万多人,普职比为55∶45。
进入21世纪,国家调整宏观教育结构。高校扩招,大大刺激了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严重萎缩;高校并轨,中专生不再包分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一大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严重缺乏:学校没生源,教师没发展,学生没出路。前景无望的情况下,有的改办普通高中,有的被迫关停,有的甚至被民办学校租用,剩下的也是苦苦支撑,艰难度日……
2009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转载了一篇来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文章,标题是《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文中披露的一组数据是:2006年,湖南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24元,全国倒数第八;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195.37元,全国倒数第三。
投入吃紧,又面临国家宏观教育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双重压力之下的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高位谋划给湖南的职业教育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200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绘出了一幅蓝图,市(州)人民政府要按规划办好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在“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下,如何让各级政府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将蓝图变为现实?
2009年,湖南启动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其内容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和水平四个方面。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全省每个县(市)人民政府都必须重点办好1所公办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否则督导评估“一票否决”。督导评估结果纳入县级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作为有关项目立项、专项拨款、表彰奖励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督导评估不合格,则县级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认定为不合格,该县(市、区)不得被评为“教育强县(市、区)”,不得申报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市级初评在内,连续三年评估不合格的,其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公务员考核中,将被评为不合格。
“没那么严重吧?”这项工作启动之初,很多地区都在观望,可没想到省里动了真格:2010年5月,湖南首批对10个县(区)的职业教育进行专项督导评估,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政府因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突出问题被责令限期整改。“在这个人口超过80万的地域内,迄今没有1所政府主办的职业学校。”督导组通报情况时说。
其实何止赫山区!当时经济状况略好的郴州市,全市11个县(市、区),有6个县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承包给了民营老板,学校仅是公办身份,政府不再履行办学职责。“2006年,学校只有四五十个老师,学生也是四五十人,老师纷纷离校找出路。万般无奈之下,学校承包给了一个民营老板。”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周柏瑞回忆起当年窘境,唏嘘不已。同属郴州的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4年也被一个民营老板承包了。
“赶紧整改!”郴州市委市政府坐不住了,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对策。郴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代竞介绍,从200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督促各县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将已被承包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回购。艰难努力3年,到2012年,这6所学校终于全部收回。
督导评估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写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凤凰县,如今全国有名的风景旅游地,职业教育的发展起起落落。“政策倒逼。”谈到现在“天翻地覆”的凤凰县职业教育,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局长余晓红这样说。
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曾经是湖南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毕业生包分配,生源当然不愁。”校长张伟说,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是湖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办学水平一路下滑。最低谷时学生不足100人,老师处于半失业状态,原校舍被出租。学校7次“搬家”,最后的“栖身之地”占地面积才8亩!
201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一张限期整改通知书送到了凤凰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案头——
“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由公办改为民办,与凤凰县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办学,没有独立的办学场所,在校生规模只有200多人。全县的普职招生比严重失调。后经复查仍不合格,责令限期整改。”
接到整改通知书的第二天,凤凰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教育专题讨论会。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吴汉章当时是县里的政策研究室主任,也是此次督导评估的亲历者。在这次教育专题讨论会之后,他接到任务:“你研究一下政策,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将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突破!”
没有给凤凰县太多喘息的时间。半年后,2012年11月6日至7日,省里又组织复查。5天后,还是给出了一个“不客气”的评估意见:“半年来,凤凰县委县政府根据督导评估意见进行了整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尚未启动,县职业中专学校的校园搬迁工作进展缓慢,停留在研究和规划阶段。而且,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位置空缺,班子建设有待加强。县职业中专学校面临生存危机,在校生只有200多人。”
一次督导,两次复查,真如余晓红所说,是“逼出来的”。
“一定要办好职业教育。”这次督导评估给了凤凰县委县政府很大的触动。
“按照当时县里的规划,需要同时新建县一中、县职业中专学校、思源学校等3所学校,共需要17亿元。”吴汉章说,他急得直跳,“做的过程很艰难、很苦,但结果很开心、很欣慰。”
当然开心。我们在现场看到,规划中的3所学校全部建成,壮观宏伟,气势不凡,美丽的凤凰又添新景。
2013年,凤凰县重新接受县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这次终于“合格”。
经过两轮督导评估,湖南共有怀化市鹤城区、宜章县、益阳市赫山区、凤凰县、嘉禾县和古丈县等6个县(市、区)因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突出问题,被责令限期整改。也正因为如此,全省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97个县(市、区)各重点建设了1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其中68所达到了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其余学校基本达到了市级示范性学校标准。市(州)举办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有14所达到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标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60%布局在农村县(市、区)。
更重要的是,督导评估让“一把手”们意识到,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让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在醴陵,当时该市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在1996年到2008年,由于经费不足,招生困难,教师流失,接连换了6任校长。为了“甩包袱”,当地政府还一度打算把这所学校卖给一家民办教育机构。
2009年底,醴陵市委市政府在工业园无偿划拨土地150亩,使学校面积扩大到230亩。为了支撑醴陵市陶瓷、烟花两大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一座崭新的现代职业学校矗立在醴陵陶瓷工业园中央。
永州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永州工贸学校”)校长尹存成告诉记者,县里无论是去“长三角”还是“珠三角”招商引资,“一把手”都要带着他去,还把他放在重要环节重点介绍,学校已经成为道县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
长沙则一直坚持职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表示,职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要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转化为自觉行动。
……
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人民政府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把职业教育真正办成“一把手”工程,可谓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破解职业教育发展困局的雷霆之作!
2.因地制宜,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构建湖南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体系——
消除职业教育发展的“肠梗阻”
财政供给能力有限,对湖南这样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省份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之一。
怎么办?湖南省因地制宜,在机制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第一招是建立了稳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早在2010年,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出台《湖南省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做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凡投入未达到省定标准的市(县),2012年前达到省定标准;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的市(县),年初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严格按政策足额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并按辖区内人口数人均1元以上标准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人均1元以上标准设立终身教育发展专项经费。
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地方教育附加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收取的学费全部用于教育教学。
2015年,湖南出台了以改革为导向的《关于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2018年,湖南又出台了《关于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
“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职业院校经费投入渠道不畅的问题,强化了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为职业院校建立了一条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不少职业院校校长认为,这些文件的出台,让职业教育发展有了底气。目前,湖南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增幅高于全国增幅水平。
第二招是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的问题,压实县级政府的责任,制订了“分层走、分步走”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2014年8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湖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14-2016年)》,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具体要求:每个县(市)政府要重点办好1所示范性(骨干)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县(市)所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水平达到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标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较好地区县(市)所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部分学校进入国家一流中等职业学校行列。
这份计划,给发展中的农村职业教育打了一针“强心剂”。
此时的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正遭遇发展瓶颈。学校当时在远离县城的一个小镇上,交通闭塞、校区狭小、教育教学设施老旧、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堪忧。对标省里的要求,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水平要达到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生均面积33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设备值生均3000元、电脑每100人15台……将几个硬指标一一对照,没有一个达标。
2014年9月,一场关于“职业教育如何优先发展”的大讨论在汝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经过艰难博弈,反复磨合,一个共识在汝城逐渐形成——“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精准扶贫,抓职业教育就是抓核心竞争力”。
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攻坚计划很快也有了结论:县委县政府在原地扩建和异地重建两个选项中,选择了投入更大的异地重建方案,学校整体搬迁。
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何新华说,从2015年起,汝城县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将每年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全部用于职业教育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项目,硬是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总投资5.6亿元,在县城建起了一座职业教育新城。
何止汝城!从2014年开始,湖南掀起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高潮——
桂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校长吴平文说,桂阳县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教育项目,投资3.1亿元,异地兴建了新职业学校——仅实训大楼就有3栋,还配备1栋实训厂房,拥有实习工位1500个,能同时接受3个中小型企业入校合作。
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校长罗荣说,在2014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新化是被点名批评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当时就坐不住了,让时任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他现场调研,调研结束后就任命他为校长。“攻坚计划救活了我们学校。”他说,5年来县里先后投入2.3亿元,启动了学校改扩建工程,同时引进了160多名教师,学生由200多人增加到4222人。特别令人振奋的是,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先后3次到学校调研,对学校的定位、发展和改革做出重要指示,鼓励学校发扬“楚怡”精神办职业教育。
“2018年新建,占地500亩,花了5亿元。”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坐落于石门县,校长杨爱民说,为了建新校,县里先后召开了3次县委常委会议、2次县政府常务会议、3次县委书记办公会议。
“推平两座山,无偿划拨200亩地,还花了2亿多元。”永顺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覃海云自豪地说,学校的会议室“比县委常委会议室还要好”。
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杨亚和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学校改扩建的时候,县委县政府还专门组建了一个考察组去江浙一带调研,回来后就给了一个标准,“20年不能落后”。投入6亿元改扩建后的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园面积扩大了7倍,不少硬件指标超过了省定标准。
“面貌焕然一新。”说起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的变化,在职业教育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校长刘迪凡说,安化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16亿元,可为了建好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县委县政府投资了4.1亿元,又贷款2.6亿元投入进去。“职业教育的春天真的来了。”
刘迪凡所言不虚。近三年,湖南省本级统筹下达专项资金3.72亿元,对66个农村县(市)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给予奖补。在“以奖代补”的带动下,97个农村县(市)累计投入攻坚资金40余亿元,12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新校区,30多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新增学位近6万个。
以2019年为例,湖南遴选第三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攻坚项目,统筹专项资金1.72亿元,对26个县(市)薄弱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每校补助500万元;对攻坚成效明显县(市)的21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给予真抓实干激励,每校奖励200万元,超额完成当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在12个县开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攻坚”的任务。
办学条件的改善让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增。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是,湖南省97个农村县(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校均招生1280人、校均在校生3133人,分别较2014年增长21.8%、40.3%。
第三招是突破用人体制障碍,在全国率先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打开了一条通道。
曾经,“双师型”教师缺乏是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编制不足是引进“双师型”教师的最大拦路虎。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2009年,湖南省颁布《湖南省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试行)》和《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试行)》,为解决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长期短缺的问题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此后,湖南省又在全国率先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
作为首批动态编制的试点地区,长沙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为制定和出台此项政策多方奔走的时任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建林介绍,职业院校办学有其特殊性,一是围绕市场办专业,专业调整更新较快,学校无法也没有必要拥有全部固定的专业教师;二是职业教育要与企业对接,需要大量聘用企业兼职教师;三是生源变化比普通高中大。此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都是学校自筹经费。“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政策出台后,这些学校所聘缺编人员的工资全由财政买单,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双师型”教师引进的问题。
长沙财经学校是该政策的最早受益学校之一。校长陈全宝说,以前争取编制、招聘教师、自筹经费,是校长们最头疼的事。2011年,学校共有6000多名学生,应该配置577名教师,由于没编制,学校实际在编的教师只有387人,外聘了100多名教师。“在此之前,学校要支付的教师工资高达651万元。财政买单后,学校再也不要为这部分教师的工资发愁。这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负担,更让办学者能集中精力办好学校。”目前,长沙市本级财政为动态编制教师每年支出经费1800万元左右。
“2014年的兼职教师费用是56万元,3年后追加到135万元。”凤凰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秦礼说。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建成后生源爆满,面对专业教师不够的问题,县里采取的是“学校自聘,经费包干”的办法。
据统计,2019年全省职业院校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2582人,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达2.27亿元。
为了突破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引进难的瓶颈,湖南省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将院士引进职业院校。2018年4月20日上午,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两位特殊的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和丁荣军,建立全国铁路高等职业院校中首个“院士工作站”。依托“院士工作站”,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还将组建“高铁运行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学院科学协会,并与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战略合作。
在湖南高等职业院校,“院士工作站”已达8个!
除了“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也遍地开花——湘菜大师许菊云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许菊云湘菜技能大师工作室”,湘绣大师刘爱云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
目前,“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已遴选芙蓉教学名师25人,每人每年奖励10万元,遴选芙蓉学者11人,每人每年奖励4万~20万元;已经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名师、大师工作室445个,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860人、访问学者93人。
3.在全国率先建立以“三查”为主体的质量监控体系,倒逼内涵建设、质量提升——
刀刃向内,自戴“紧箍”
这是一个让所有湖南职业教育人警醒的事件。
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申请湖南省第一批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时,却惨遭淘汰。原因是该校有一个专业的学生技能抽查测试合格率未达标,参照“一票否决”的规定,省教育厅取消其申报资格。
要知道当年(2015年),湖南70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仅8所。
这个结果在湖南职业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万万想不到,可它真的发生了。”讲起这件事,不少职业院校的“掌门人”如此感慨。这等于给每个职业院校戴上了“紧箍”。
这个“紧箍”就是2010年湖南建立的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根据制度设计,省教育厅每年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按不低于10%的比例抽取考试专业和学生。
2014年,湖南又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抽查制度,省教育厅每年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按一定比例在各校随机抽查部分专业的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根据抽查制度,湖南先后制定(修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抽查标准59个,覆盖83个专业。2018年各院校开始制定符合本学校特色的专业标准,省教育厅则根据学校专业标准进行抽查。
2019年,湖南又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公共基础课普遍测试(下称“普测”),参加“普测”的对象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二年级学生。
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毕业设计抽查制度、公共基础课“普测”制度,被称为“三查”。
刀刃向内,自戴“紧箍”——以“三查”为主体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湖南省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内涵的一场自我革命。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江清说,此前很多年,在职业教育生源危机警报已经拉响的背景之下,仍有不少学校不顾自身师资、设施等实际条件,跟风开办热门专业,任意扩大招生数量,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造成了“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两难局面。久而久之,学校口碑变差,生源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王江清的话在许多职业院校校长口中得到了印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说,以前职业院校的校长一讨论“学校办得好不好,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时都各不相让,有的说“看学校争到了哪些建设项目、科研项目”,有的说“看学校在各级技能大赛特别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拿到的名次”,还有的说“看学生的就业情况”……
现在,“三查”制度让大家意识到,过去那种简单的“争抢项目”、争取资金的竞赛思路不行了,必须提升整体实力和内涵质量,引导各职业院校真正回归人才培养本原。
正因为如此,朱厚望在自己的学校里制定了“史上最严惩处制度”。其中规定,一旦某个专业技能抽查不合格,所在专业的院系主任就地免职,专业带头人连降两级、待岗半年,院系普通教师的年终奖则全部扣罚。
“这可是个狠制度!看似评价的是学生,其实查的是老师,督的是学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利群说,这种质量监控体系让学校和老师都倍感压力,也逼得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5月启动理论课教师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真刀真枪,一点都不含糊。”当时学院的“元老”级教授仇雅莉就接受了“气缸压缩压力检测”的项目测试。一同被测的还有拥有“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湖南省技术能手”等诸多“光环”的省部级技术能手陈建平。当年,该校105名理论课教师完成了专业技能测试。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也因此发生着深刻变化。此前,该校护理专业学生模拟扎针,用的是一个价值几万元的人体棉花包,如今,“棉花包”换成了价值200万元的全仿真护理人模型。“如果学生平时仍是‘扎棉花’,到了测试那天就很可能过不了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技能水平无法达到临床要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潘岳生说。
“考的是学生,评的是学校;查的是少数,促的是整体;检测的是点,监控的是面;查的是质量现状,管的是质量生成。”以点及面、由果溯因的“三查”制度,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更狠的是,湖南将专业技能抽查成绩与毕业设计抽查成绩,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价和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立项的依据——连续两年合格率低于60%的,专业停止招生;两项抽查中有一项合格率低于60%的,三年内不能申报“卓越校”;已立项的“卓越校”,其专业技能抽查成绩和毕业设计抽查成绩均要排名在全省前30%。而“普测”合格率将作为省教育厅评价市(州)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并作为职业教育重点项目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
湖南独创的“三查”质量监控体系,把住了人才培养的“出口关”,一经发现“次品”就关停“生产线”,从而倒逼整个职业教育“生产线”的质量提升。近年来,有300余所职业院校主动停办了“不适合办”或“不擅长办”的专业,有20余所学校申报重点项目受阻,有23所职业院校的33个专业停止招生。
重责之下,倒逼效果渐现。截至今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新增38个专业,调减31个专业;高等职业院校新增83个专业,调减131个专业。已有70所高等职业院校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师资、场地、课程等方面的标准4800多个。
四两拨千斤!
“三查”制度下,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和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稳步上升,其中2019年分别达到98.35%、94.57%,2019年全省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达100%的学校共31所,比2015年增加24所。
看得见的效果是,通过实施“三查”制度,湖南省职业院校内涵水平显著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稳步提高。
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找准发展方向
这是十多年前,长沙一位老职业教育人亲历的故事:为了一个学生能来学校读书,他戴上草帽,骑着摩托车,到一个初中毕业生家里,帮助学生家长收割稻谷整整三天,胳膊都被晒脱了一层皮。一些年轻女教师因不敢独自下乡,完不成招生任务,急得直哭。
回首那段艰难的岁月,这位如今已是特色专业群带头人的职业教育专家,有些自嘲地笑着说了四个字:“斯文扫地!”
与这位老职业教育人有同样感受的教师不在少数。“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尽千辛万苦”——有人用“五千万”总结招不到学生的困境。
采访中,许多老职业教育人认为,职业教育遭遇困境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无特色,学生没出路。
职业教育如何布局?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如何形成特色、增强竞争力?这是湖南所有职业教育人面临的共同问题,亟待所有职业教育人破解。
1.布局调整,精准发力——
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
“湖南职业教育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过程!”这是很多湖南职业教育人的共同感受。因为有那么几年,湖南不少职业院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
很长一段时间,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困境中挣扎。以计算机系为例,2010年,该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3个专业学生加起来才四五十人,教师几乎无课可教。“学生最少的时候,全校不到2000人,学校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
位于株洲的好几所职业院校有过同样的困境。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学校招生跌入最低谷,只招到1200人,全校学生只有4000多人。而同城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曾几经改名,但无论怎么改,都是一所“无行业背景、无专业特色、无品牌影响”的“三无”院校,生源萎缩,生存都成问题。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20世纪湖南农村职业教育曾经辉煌。但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后,大部分学校发展每况愈下,一个县办不好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成了普遍现象。
职业教育人彷徨迷茫,忧心忡忡。
湖南职业教育走到这样的历史关口,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是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新兴产业起步较晚,产业缺乏吸纳人才的能力,职业院校缺乏对接本地产业的“土壤”;二是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读职校也一样出去打工”,家长和学生看不到出路;三是湖南财政供给能力有限,负担较重,职业教育投入相对有限,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但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找到职业教育办学的正确方向。”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余伟良一语道破其中原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十余年来,湖南始终坚持对接产业布局职业院校。市(州)人民政府要按规划办好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对接湖南3大万亿产业、11大千亿产业、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一核三极四带”发展战略。
湖南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对接产业布局,在湖南“一核三极四带”产业区域,重点建设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4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153所,推动重点院校与产业区域布局有效对接。
二是对接产业园区,基于产业向园区聚集的趋势,长沙、株洲、常德等6个市(州)已累计投资274亿元,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基地,30多所职业院校入驻。目前全省在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建设职业院校150余所,有在校生59.6万人,占全省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8.8%。
三是对接县域产业,整合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建成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61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从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今年1月出台的《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湖南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制造强省”“科教强省”建设规划,做到同规划、同部署。
省会长沙是最早行动的。
早在2008年,长沙就确定了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调整的规划,逐步形成以“河东”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与“河西”长沙职业创业园区为中心、以四县(市)职业教育中心为网点的职业教育布局思路,构建起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占地1103亩、投资14亿多元,2010年就建成的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位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园区有职业院校8所。这既是湖南最早与产业园区对接的职教城,也是全国较早的职教城之一。
2010年起,长沙市以建设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为契机,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调整后的专业对接长沙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31%、33.20%、65.48%,基本符合长沙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是全国仅有的继续以“电子工业”命名的学校。“专业升级让学校有了较大发展。”校长李正祥说,20世纪90年代学校曾被授牌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当时录取分数线与示范性高中差不多。进入21世纪,学校开始走下坡路,学生人数最少时不到300人。从2013年开始,学校将电子专业升级为“智能+电子”专业,打造了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装备的“三智”特色。
“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内的8所职业院校招生年年爆满。”长沙职业教育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戴伟军说,每所学校都可以挑生源。
株洲市更是大手笔。
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职业教育科技城。十余年来,株洲职教城已完成投资200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3平方千米。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职业院校先后入驻,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
在常德,一座现代化的职教大学城也已初具规模,其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10.39平方千米,目前已投入近60亿元。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等4所学校已建成入驻,在校学生3万余人。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些学校的建设都是高起点、高标准。“学校建设投入十几亿元,汽车实训室等设备应该是全省最好的。”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院长周华领着记者参观学校,言语中满是自豪。
各县(市、区)也把职业中专学校建在产业园区。今年3月18日,在汨罗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2020年重点项目建设开工仪式上,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与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携手共建的工业园校区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将与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携手合作,引导化工新材料、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专业领域的行业骨干,在校区内建立企业工作室、实验室,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2.舍而后得,“浴火重生”——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院校布局调整仅仅是“排兵布阵”,职业教育的“作战能力”更多的取决于学校特色,取决于专业建设,取决于内涵发展。为了提升“作战能力”,湖南的做法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曾经湖南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是个什么状况呢?“当时很多学校是专业围着市场转,哪个专业听起来热门,好招生、好就业,甚至投入少、见效快,就办什么专业。”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国华回忆,有一段时间,文秘、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等投入相对较少的专业,几乎每所职业院校都在办。
这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各职业院校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人才质量提高不了,谁也发展不起来,谁也不好招生;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被浪费,企业难以招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人难求”,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黯淡中有一线亮光,湖南出现了一批改革成功典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民政事业改革,1995年在全国率先开办现代殡仪服务专业,随后又立足行业办学,先后开办了社会管理与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民政信息及智能化服务等6个专业群,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目前,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成为全国开办时间最早、在校生规模最大、专业方向最全的专业。不仅如此,该专业还引领行业标准,输送国际标准,“可谓办好一个专业,引领一个行业”。
“特色办学,让学校飞速发展。”大学毕业后就在学校工作,迄今已整整30年的现任校长李斌总结说。
再把目光瞄准位于道县的永州工贸学校。该校地处湘西南农村,发展最低谷时只有56名教师、170多名学生,濒临倒闭。如今它却是湖南数得着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两起两落。”1988年大学毕业就在学校工作、现任学校校长的尹存成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20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创办12家校办企业,办学一度红火。高校招生并轨大环境下,学校发展开始陷入低迷。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因特色发展再次辉煌。“对接产业,对接园区,对接脱贫攻坚。”尹存成总结是“三个对接”才有了学校的今天。
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给了大家启示。
“没有办学特色,没有校企融合,就办不好职业教育。”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彷徨和摸索之后,湖南职业教育人从上到下普遍形成了共识:对湖南这样财政“吃紧”的地区来说,只有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专业,深入对接地方经济产业,才能用较少的钱办出精品。
“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转型升级有两个深层次的动力,一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发展最忌走无行业背景、无专业特色、无品牌效应的‘三无’之路;二是现实条件的倒逼,钱少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罗先进说,过去大部分职业院校办学都是“摊大饼”,哪个专业好招生就办哪个专业。“学校转型升格之初只有5000多名学生,却开了38个专业,有的专业只招一个班。当时学校收入才3000多万元,还要发工资,几乎不可能投一分钱搞专业建设。结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毕业的学生也没人要。双输!”
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特色化发展。“十一五”以来,湖南推动各所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原则上新增专业和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只能在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中产生。进入“十三五”,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湖南率先在全国提出专业群建设理念,引导全省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2~3个特色专业群,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1~2个特色专业群。
一场大规模的专业撤并调整在湖南职业院校铺开。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沙航空工程学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是风光——地位稳固的行业老大,全省第一个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
好景不长。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学校地位“一路下滑”。全省9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它没入围。招生很不景气,“200分,最低控制线就能上学,甚至花钱买生源,还是招不满”。学生就业也成问题。
“最主要的是办学定位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朱厚望说,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姓军为军,为空军服务的”,但当时有33个专业,工、文、经、管遍地开花,其中22个专业与航空、与空军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因为这些专业比较好招生。
为了集中精力走航空这条特色之路,2012年,学校决定,5年内把所有与航空无关的专业全部“砍掉”,以后新增专业全部姓“航空”。
其实,当时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少专业办得很不错,如酒店管理专业与著名餐饮企业合作,学生们不愁就业;网络、物流等专业是省里的精品专业;生物制药专业不仅有价值几百万元的设备,还有从中科院引进的博士后……
“想想确实舍不得。”朱厚望说,可从学校长远发展看,非得“忍痛割爱”“壮士断腕”不可。
两年后,学校开设的专业由2011年的33个调整为22个,专业大类由原来的8个缩减为3个,80多位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专业调整后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更加鲜明,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34项国家、省部级荣誉。2019年,该校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株洲职教城的几所高等职业院校,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有着相似的经历。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8年,为适应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该校朝着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停办8个落后及与化工产业关联度低的专业,对接高端专用化学品(药品)生产,新增5个专业。一减一增,专业由38个调整为30个。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则几乎把所有专业推倒重来。要知道,这样一所以“汽车”命名的学校,是由“株洲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之初,定名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当时只有1个汽车专业、8名教师,所有设备加起来价值不超过160万元。2013年,学校才更名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在确定汽车特色之后,学校通过“撤、并、调、增”等措施实施专业改造工程和专业提质工程,撤销文秘等8个与汽车产业无关的专业,新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等10个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专业。目前,学校形成了以汽车专业群为主体、以移动互联专业群和财经商贸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格局。学校招生专业(含方向)为33个,其中汽车类专业群所辖专业数达19个。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学校的改革并不是个案。据统计,仅近三年,湖南对接“四大区域板块”,通过“撤、转、并、增”等措施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新增专业点601个,撤销专业点223个。全省职业院校对接湖南省工业领域千亿产业的专业点达到2125个,占全省专业点总数的49%。
在“壮士断腕”的坚决中,湖南的职业院校实现了“浴火重生”,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快速提升,成为“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加速迈进的重要支撑——
专业改革调整后,湖南职业院校面向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数比例为7.3∶33∶59.7,与湖南三大产业结构比基本适应。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对接工业优势产业链的专业点718个,占专业点总数的40.1%。
专业调整了,专业聚集度高了。目前,湖南省本级财政累计投入20亿元以上,立项建设省级卓越职业院校61所、省级一流(示范)特色专业群262个,打造了一批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以及湘绣、湘瓷、湘菜、湘茶、湘旅等5大“湘字号”专业群,带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出特色、上水平。
以益阳的两所高等职业院校为例。
湖南近年船舶产业兴起,年总产值近100亿元。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梅成说,在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在全省开设了首个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短短几年,该专业群成为省里首批高等职业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学校也一扫此前发展颓势,去年在校生达9013人。
而同城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之前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学校党委书记余克泉介绍,2006年开始,学校从湖南的传统产业——湘绣入手,走上特色办学之路,并同时传承、发展湘绣、竹艺、根艺、陶艺、侗锦等湖湘民族工艺和优秀传统文化,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该校既建成了2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又带动了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在“黑茶之乡”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刘迪凡从黑茶这个百亿产业中“嗅”到了机遇。2011年12月,安化黑茶学校在县职业中专学校正式挂牌,县内外24家茶企业与学校合作。“既懂生产,又懂营销;既了解茶文化,又会制茶”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专业对口就业率达100%。县职业中专学校的在校生也增加到5072人。
而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则积极对接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将原有的25个专业删减至13个。
目前,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完成了专业结构调整,对接产业链构建了292个特色专业群,群内专业点数占专业点总数的80.6%,群内专业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87.3%,实现了对全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全覆盖、全对接。在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发展效应下,2017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获得国家示范专业点立项23个,累计达到35个,年度立项数和累计立项数均排全国第一,一批骨干专业和品牌专业基本形成。
“职业院校专业错位发展、‘一校一品’格局已全面形成。”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说,湖南通过项目驱动、示范引领的方式,推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专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3.产教融合,集群发展——
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
无菌车间,高端仪器,一瓶瓶防晒喷雾、保养面霜被装瓶打包投放市场……这不是在企业的生产车间,而是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中厂”。学生既是在工作,也是在学习。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校中厂”有10多个。
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让人才输出“无缝对接”企业需求,是湖南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现特色发展的主要路径。2018年底,湖南先后出台《湖南省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实施细则》《湖南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系列文件,推进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全方位融合。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是湖南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集群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做法。
何为职业教育集团?就是以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牵头,联合行业内企业和有关科研院所,组建跨地区、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非营利性产教联合体。2008年,湖南在全国率先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
2008年,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职教集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目前拥有成员单位141家,其中院校单位28家,科研院所、协会单位7家,企业单位105家。该集团与京东、苏宁等共建学生创业及实训基地。
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也是湖南最早的职业教育集团之一,由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10月开始筹建,2009年成立。该职业教育集团涵盖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等单位。
“职业院校牵头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就是要让学校在行业内举起旗帜。”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莹介绍,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校企无缝对接,形成了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深度协作机制。
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则依托株洲芦淞服饰产业群,重点培育了以国家骨干、省级精品专业——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为龙头的服装工艺美术专业群,牵头成立了株洲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服装专业委员会、全国纺织人才培训基地——芦淞服饰产业园培训基地也同时在学校挂牌。
目前,湖南已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产业联盟)59个,其中,国家级职业教育集团(产业联盟)14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45个,加盟企业达1890家。
第二个做法是建立产业学院。
2018年8月10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学院开设有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五个专业,分别与湖南自兴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应用服务分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19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联重科共建“工程机械中联学院”,双方将共同搭建面向海外的综合人才培养平台,形成“标准+技能+语言+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助力湖南工程机械类产品、服务、人才“走出去”。学院还建有“宁波象山学院”“捷运汽车检测学院”“华为ICT学院”“3D打印顶立学院”“华中数控智能制造学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开创“前台后院”办学模式,与湖南教育电视台实现平台整合,资源聚合,以“TV+”“互联网+”思维,目前在实习实训基地、节目生产基地共建、人才师资队伍共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项目、《新思想“潮”青年》及《我的大学》等项目开展合作。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则与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明阳学院”,与京东集团共同成立的“京东学院”,与吉利威睿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吉利威睿汽车学院”等。
目前,湖南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13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8088个。
第三个做法是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
2016年3月,湘潭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德国舍弗勒项目。在九华经开区政府的支持下,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协议,探索实践中德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该学院建立了“学院—舍弗勒培训中心—企业”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化流程。学院2016级、2017级两届毕业生大部分都进入了德国舍弗勒(湘潭、太仓、南京)有限公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长沙57℃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积极联合湖南省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共同建立世界技能大赛(西餐)训练基地,利用“企校合力 赛学一体”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烹饪(西餐)项目选手麻俊涛。他成为湖南省进入世界技能大赛烹饪项目国家集训队第一人。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校企双主体、双向积分制、全过程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湖南已经支持3个城市、51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125家企业,立项建设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27个;遴选、立项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63个,校企共建“湖湘工匠”培养基地764个、员工培训中心120个、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38个,有效构建起校企人才培养输送机制。
随着不少企业尝到了“产教融合”的甜头,“一厢情愿”变成了“两情相悦”。
湖南自兴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昱峰说,正是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支持下,目前企业每年培养人工智能实用性人才1000余人,为行业解决了新领域、新技术方面的用人难题。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企业,其湘北分公司总经理王平说,他们已经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订单班12年了。王平所在的企业与湖南的十几所职业院校有合作关系。
“我们最喜欢高等职业院校的开放性,企业要什么人,要开什么课,要增补哪些内容,湖南的学校都能做到。这就是最好的职业教育。”王平说。
心中有信念 手上有功夫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不能写,武不能做,混混而已。”
“去职业学校读书,不如直接拜个师父!”
“现在是去打工,职校毕业也是去打工,干吗要多浪费这几年?”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出路不理想——这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求学路上的失败者。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湖南职业教育人用行动撕掉了人们口中“失败者”的标签,给出了底气十足的答案——
“心中有信念,手上有功夫”,职业教育要成为“人人出彩”的教育。
1.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教育”,育人是永恒的主旋律——
以德为先,绘就“人生底色”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这场特别的战“疫”中,湖南职业院校学子表现出色——
“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救人,但我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逝者生命最后的尊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龙敏,当时正和同学们在武汉一家殡仪馆实习。在这个“特殊的战场”,龙敏和同学们坚守岗位3个多月。
而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大二学生李漪伦选择了“逆行而上”,于3月13日以志愿者的身份奔赴武汉。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他每天收集、送检病毒标本100多例,被大家称为“飞毛腿小战士”。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1816班学生张宏嘉,则选择在老家石门县做志愿者。她每天在村口的马路边,给来往人员测量体温、登记去向,教村民正确使用口罩,劝导村民尽量避免外出……
保险职业学院刚毕业的学生李江鸣,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向社会捐赠了1万只口罩和1万元现金。
……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灾难面前职业院校学生勇于担当的情怀与使命。
这正是湖南职业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德为先”的生动诠释!
还有那连夜改装泵车的“救火达人”。
“赶紧起来!救火!”4月2日凌晨1点半,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冠军服务班学生赵珂珂,在睡梦中被惊醒。三一重工西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打来电话,西昌火情复燃,一度逼近附近的加油站,需要紧急改装56米泵车协助灭火。赵珂珂从床上一跃而起,和同事一起立即赶工,切割、焊接泵管。两个多小时后,4根泵管改装完毕,泵车得以成功化身为“消防车”。
事后,一封来自中共西昌市委的感谢信寄了过来,成为他们救危援难的最好嘉奖。
这些大时代里面的小故事,是湖南职业院校学生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
“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德育为重,德育为先。”“先学做人,再学技能。”这是湖南职业教育人的共识。
在这样的理念下,湖南职业教育领域以德为先的“湖南行动”全国领先——
2015年,湖南开发了全国第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纲要及教材。
2018年,湖南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同时率先成立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联盟,举办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打造思想政治“金课”209门、思想政治品牌活动616个。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总数、特等奖数、一等奖数均排全国第二位。
课堂是湖南职业教育践行“以德为先”的核心阵地。
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有教师的课,45分钟里要拿出3分钟“讲点别的”。如,移动商务课上,讲“创业不能光有激情”,讲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数控编程课上,讲校友陈吉红率团队自主研发高端数控系统,打破国外对我国高端数控系统封锁的故事……就连在校学子廖宇钊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他人完成“生命接力”的身边事也走进课堂。正是在这样的“3分钟”里,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刻进了每一个学生心中。
为了让德育工作更有意思、更有温度,湖南正在全面推行“阳光德育”,让学生们在欢笑中、在快乐中悄然改变。
球场上流汗,舞台上放歌,社团中大显身手……湖南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以“阳光德育”为依托,湖南职业教育构建了“人人能上台,个个有特长”的德育活动体系:一是每年举办全省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活动,涵盖征文演讲、才艺展示、男子篮球赛、女子排球赛、朗读者大赛、建制班集体合唱比赛等;举办全省性的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活动。仅2019年,就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等八大类系列文明风采活动,有256所学校、43.5万余名学生参加。二是开展艺术展演活动,原创歌曲《职业教育歌》和原创音乐剧《加油吧,少年》让学生在艺术展演中释放青春活力。三是开展志愿服务、社团活动,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1912班学生钟佳莉在校刊中写道:“中考失利后,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玩手机,几乎3个月没出家门。”进校才3个月,学校的一系列活动让她“从一个空荡荡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光”,成绩也一跃为班上的第三名。
再拿长沙财经学校出品的“一部大戏”来说吧。2018年,学校的原创音乐剧《永不放弃》,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活动总结交流暨德育工作座谈会上亮相,被誉为“中国首部大型原创职校素质教育校园音乐剧”。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诠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让观众流下了热泪。
“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璀璨前程!”正如该剧主演罗宾汗同学所言,“当职业院校的学生心中有信念、脸上有阳光,谁还能说我们是‘失败者’?”
2.用教改引领质量,用标准夯实质量——
以技为本,人人手里都有“金刚钻”
如果说道德品行的锻造为职业院校学生绘就了人生的底色,那么专业技能的夯实则是他们人生路上要揽“瓷器活”所必备的“金刚钻”。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谢光明手中就有这样一把“金刚钻”。从门外汉到高铁工匠,由普通员工成长为“中车集团”的劳动模范,他用一颗匠心点亮璀璨人生。
在校学习期间,谢光明报名参加了株洲电力机车工厂技术比武,从近万名员工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技术能手”称号。此后,他一路“升级”,从一名“菜鸟”成长为能处理机车各种“疑难杂症”的“全科医生”。
在湖湘大地上,千千万万个“谢光明”,正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汇聚成建设新湖南的蓬勃力量。
这是一张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2019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共设置赛项133个,安排赛点52个,88个代表团的9700余名选手参赛,赛项、赛点和参赛规模均创历史新高。组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南代表团共获奖249项,其中一等奖48项,一等奖数较上年增长20%,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分别位列全国第五、第四。湖南还捧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的奖杯,全国仅4个省份获此殊荣。
竞技场上,“湖南战队”摘金夺银、技压群雄,打造了叫得响的“湖南品牌”,凝聚成看得见的“湖南力量”。
灯泡上切割钢丝、生鸡蛋上钻孔、用叉车开酒瓶盖、蒙上双眼切菜……类似这样超乎想象的“绝活”,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竞技场上比比皆是。参赛选手未出茅庐便大显身手,化身“技术达人”,成为技艺精湛的“湖湘工匠”。
如何夯实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让人人手里都有“金刚钻”,揽得了“瓷器活”?
“三教”改革正是解题之道:一是注重课程建设。推动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至少10门优质精品课程,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至少20门优质精品课程,到2022年,全省将立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优质精品课程各1000门。二是注重教材建设。积极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201本,同时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开发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教材87种、校本教材1446本。三是注重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专业教学名师引领,带动4万余名教师共建名师课堂371个,建设在线课程3.32万门;采取“1+1+1+N”的模式,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为武陵山片区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开发紧缺专业的专递课堂17个。
标准建设是湖南“三教”改革的亮点之一。职业教育的“湖南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结出的丰硕成果。湖南主持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5个,系统开发省级相关标准273个,发布校级教学标准1792个,其他标准14804个,初步构建起具有湖湘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此外还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湖南“三教”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育界有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来?从教学实践中来,从实训车间摸爬滚打的岁月中来,从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奖杯中来!教师有本领,学生才会有技能。
职业教育起步之初,教师大多是从普通中学调转过来的,理论素养有余而专业技能不足,“黑板上开飞机”者不在少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一本教案走天下”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出得了绝活”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标配”。
2017年,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旅游管理系教师李博文一路披荆斩棘,捧回了全国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的奖杯,实现了全省“中职”组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以赛促教淬炼精英教学团队是我们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阵地。”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校长周华谈到学校的精英教学团队时如数家珍——湖南省首届芙蓉教学名师谭莉和她的“车身修复”教学团队、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陶莉和她的“旅游管理”教学团队、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涂承刚和他的“智能制造”教学团队……
以赛促教是湖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2019年湖南职业院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24个奖项,排全国第一。在湖南,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教师正凭借精湛的技艺与娴熟的操作步入“双师型”教师的“第一方阵”。
除此之外,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预算1000万元专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省级培训,同时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制度的通知》,确定每5年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轮训一次,构建了省、市(州)和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按照“标准化培训、高强度训练、程式化管理”的模式,每位参训教师需要下到车间,完成具体的工作项目,培训完毕之后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将调离教学岗位。
“整整45天,简直是魔鬼式训练!”不少参加培训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这可不是走过场,考核不通过,是要‘丢饭碗’的!”
针对“双师型”教师紧缺现状,湖南还实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一本院校联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紧缺专业教师981名。同时支持组建由专业领军人才任首席名师,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任教学名师,青年教师为成员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名师引领,8个专业教学团队入围全国首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排全国第四。目前,湖南正在开展200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的遴选。
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是“三教”改革的核心理念。
张峰嘉,毕业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广铁集团怀化机务段检修车间的技术标兵。张峰嘉告诉记者,制作六方公母套,要求六边配合间隙不能大于0.05 mm。为了达标,他千万遍重复同一个动作,每一个0.01 mm的跨越,都是挑战极限。“正是在校学习期间老师们时刻以工匠精神要求我,我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大到布线工程的施工标准,小到递工具时的手势、工具器材的摆放方式,都有严格的要求。”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教师谭阳说,就网络技术专业而言,光芯的直径仅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分之一,将两根光芯成功接通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匠心。
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把每一次极致积累成职业习惯——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将匠心的树立寓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相伴一生的行囊。
“三教”改革的深入推进,让湖南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升级——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排全国第二;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7个,排全国第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8个,排全国第四;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8个,排全国第四;近两届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排全国第五……此外,湖南还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目前已经有4244名学生完成了考核。
3.就业“脚下有路”,创业“心中有谱”,升学“榜上有名”——
人人出彩,构筑成才“立交桥”
读职业院校,到底有没有出路?这是学生、家长、社会一直都在追问的问题。在湖南,职业院校毕业生成才之路不仅多,而且广;不仅好,甚至优。
第一条路是就业。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宋子豪,一毕业就“过五关、斩六将”,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当年,他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组织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比赛”中拿到最高分,获得第一名。如今,26岁的他已经成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气系统设计、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团队负责人,这个团队中有不少人是博士和硕士。
“我们学校是工业类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与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相伴相生,先后为整个产业链输送15000多名高素质技术人才,其中3000多人成长为各个企业的车间主任、厂长等技术管理人才,8000多人成长为设计工程师、班组长等技术骨干。”说到学校毕业生的“出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湘不无自豪。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则培养湘绣、陶瓷、雕刻、首饰、民族服饰等非遗专业学生1500多人。2018年,5名非遗专业毕业生获得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车间60余人全部来自该校,学院毕业生已然成为湖南传统美术与手工技艺非遗设计、研发、创新的主力军。
毕业季,按理说是各职业院校学生的求职高峰期,可对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并不是。该校药学系学生游沁还没到毕业时间,就被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早早地“预订”了。像她这样的情况,在毕业生中并不鲜见。在该校2016年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招聘单位大多是省内外食品药品行业知名的企事业单位,100余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4000个就业岗位,平均每人有3个岗位可供选择。
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到用工企业“抢才难”,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乙方”到“甲方”的身份“逆袭”,更用市场法则检验了“湖湘工匠”的“含金量”。以往自觉低人一等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得以在人生的另一个战场上“扬眉吐气”,真正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有就业”到“高质量就业”,湖南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之路越来越宽。来自全省的数据是,2019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0%以上,其中本地就业率分别达59.3%和46.1%。尤其在今年就业形势紧张的背景下,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达79%。
不仅仅是就业,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职业教育人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头——这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第二条路。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在校学子竟因寝室冲凉这件小事“冲”成了一位“创业达人”,这个创业团队还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接见。
2017年开学初,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一新生杨西炜军训后想冲个热水澡。奈何寝室在7楼,因楼层高、水压小,热水器无法制热。“身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你学的就是用技术创新去解决技术问题,能不能也为我们支点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杨西炜一头扎进了“技术攻关”中。他和几个同学组成调研小组,通过反复分析、实验,研发出物联网远程控制盒,初步解决了寝室热水压力不够的问题。
初尝了胜利的喜悦,杨西炜和他的团队愈加干劲十足,进一步革新技术。2018年4月,第一代智慧融自中央热水节能管家研发成功。2019年3月,他们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拿到了金奖。
杨西炜团队只是湖南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一面镜子。其实,湖南10年前就开始举办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10年来,每年都有近70所高等职业院校、1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近10万名在校学生积极参与。
还有这样一群人将创业的思想火种变成了现实。
彭瑾,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刚迈出校门,她便投入到创业的天地中,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湘西里泡菜馆”。她的创业梦得从2017年参加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说起。在大赛中,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她用更宽广的视角审视创业这个宏大命题,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自己从小到大都“爱不停口”的湘西泡菜上,让更多的人不出远门就能品尝到湘西的独特风味。
曾勇,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毕业后,他带着自己的创业梦闯天下。他摆过地摊、做过推销、开过小店,几经辗转,最终从珠宝行业起家,成立水晶坊公司。10年时间,他走南闯北,在全国开设门店1000多家,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也随之发展成超过3000人的珠宝集团。
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一讲述。
第三条路是升学。
康恒星,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父亲因病早逝,母亲身有残疾。2015年,他靠着叔叔的资助,才得以迈入衡东县职业中专学校的校门。许是贫寒的家境让康恒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进校后,他参加工业机器人赛项集训,2018年荣获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赛项第一名,当年参加“国赛”斩获二等奖。毕业时,康恒星被评为“优秀雁城学子”,免试进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造。
事实上,像康恒星这样从中等职业学校迈向更高一级学府深造,实现人生逆袭的学生不在少数。
为了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积极提升技能水平,2020年湖南省建立了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免试“专升本”制度,在校期间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和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一等奖的应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免试推荐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资格。
“26、16、28。”永顺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覃海云张口就说出了近三年考入本科的学生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当时高中都考不上,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却考上了本科,我感到很欣慰。”
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钟端阳更有话说:“我们学校本科对口升学率超过40%。”
“就业‘脚下有路’,创业‘心中有谱’,升学‘榜上有名’……”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质量劳动者,全社会要鼓励一批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富民兴湘 处处有“我”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助力经济发展
伟大的时代需要美好的愿景凝聚人心。
富民兴湘,四化两型,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率领三湘儿女,描绘着三湘大地的宏伟蓝图。
富饶不会从天降。
蓝图更非纸上画。
宏伟的事业需要艰辛的努力聚集力量。
“吃得苦、霸得蛮”的三湘儿女,苦干、巧干的湖南职业教育人,在这美好愿景变成现实的追求中,在这书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过程中,主动出击,主动作为,事事参与,处处有“我”,展现了蓬勃的力量。
1.从世界级产业集群到省级支柱产业,再到地方支柱产业,构筑丰富多元的人才支撑体系——
产业建设的“生力军”
“富饶美丽幸福”的标准是什么?2016年11月,在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大会报告中具体阐释:富饶,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美丽,就是三湘大地山清水秀、天朗地净、家园美好;幸福,就是生活更舒心,工作更称心,办事更顺心,全社会更有爱心。
愿景美好,如何实现?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还是先看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1986年,大学毕业才4年的梁稳根和几个同伴放弃国企“铁饭碗”,在涟源办起了焊接材料厂。1994年,工厂进军长沙,如今年营收近千亿元的“三一重工”正式诞生。
1992年,时任长沙建设机械设计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科技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了院属产业实体——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这就是“中联重科”的前身。
1999年,梁稳根母校中南大学的老师何清华,也是用借来的50万元,以自己的专利为基础,领着学校的几位老师租赁湘江西岸的几间闲置厂房,创办了长沙山河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如今的“山河智能”)。那一年,何清华已是教授,53岁。
20多年过去,这3家公司加上后起之秀“中国铁建”,擎起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半壁江山——2019年,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稳居全国第一,上述4家企业入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决策者布局转型,企业家积极转型,湖南的职业教育义不容辞地对接、参与甚至引领转型。就在“梁稳根们”勇办企业、奋力“实业救国”之时,湖南职业教育人在办学上、在人才培养上,围绕工程机械产业链及时转型。
2019年元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了16年的“中联重科”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工程机械中联学院”。而在常德高新区,“中联重科”投资7.8亿元建设的塔机智能工厂里,毕业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160名技术工人正在紧张工作,这是全球唯一一座集应用智能控制、智能产线、智能物流、智能检测技术“四位一体”的塔机智能工厂,也是全球最大型、最先进、最高效、最环保的塔机制造工厂。
“中联重科”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晓虹说,技能人才是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目前2万多名员工中,有9000多名毕业于职业院校。“中联重科”正斥巨资在长沙打造的另外一个世界级万亩智能工厂,首批员工也将在湖南职业院校中选拔。
第二个故事——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开通,湖南迈入高铁时代。时速超过300千米的高铁,被人们誉为“拿掉翅膀的飞机”。
饶有意味的是,在同一天,株洲职业教育城正式奠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工贸技师学院等10所学校先后入“城”,“城”内在校生超过10万人。
作为“中国速度”代名词的中国高铁,曾创下最高运营时速、最低运营温度等世界纪录,而这些世界纪录的背后,离不开一个核心器件——IGBT(牵引变流器)。2014年6月,第一片由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8英寸IGBT芯片在“中车时代电气”成功下线,中国高铁拥有了第一颗“中国芯”。而这条如今年产12万片芯片的生产线上,从启动建设开始,一群来自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一直在忙碌着。
“这可是在针尖上绣花!”中车时代电气半导体公司党支部书记兼IGBT芯片事业部总经理罗海辉说,这些芯片分布在一个8英寸的晶圆上面,每片晶圆的厚度只有50微米,相当于人体头发丝的一半左右,且每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都由5万个微米大小的元胞组成,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越先进的技术,越需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2010年,“中车时代电气”在IGBT生产线项目启动之初,就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合办了3个学徒制订单班,共招生120人。这些订单班的学员参与了核心器件生产线的设计、建厂、设备安装调试、产品试制、正式投产全过程。2018年9月,随着该项目二期生产线开工建设,“中车时代电气”又一次选拔83名优秀学生成立了2019届订单班,作为技能人才储备。
湖南已打造了一批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以及湘绣、湘瓷、湘菜、湘茶、湘旅等5大“湘字号”特色专业群。在特色专业群的构架下,全省高等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点1792个,其中对接湖南工业领域千亿产业的专业点就有760个、在校生2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2.4%、45%。
正是有了这种强大的人才支撑,湖南的特色产业飞速发展——
中国烟花看湖南。烟花鞭炮产业是湖南的传统产业。过去,由于危险系数高,安全人才奇缺,它被称为“带血的GDP”。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瞄准产业和行业需求,为全省培养了大量的安全方面的人才。去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学校就被要求派出25名烟花爆竹专业学生,参与焰火晚会“欣欣向荣”篇章的烟花制作和燃放工作。
毛氏红烧肉、辣椒炒肉、臭豆腐……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产业,近几年快速崛起,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学院应势而生。作为湖南湘菜行业的最高学府,湘菜学院现有在校生1800多人,每年为湘菜行业输送500多名毕业生。其实岂止湘菜,近年湖南的湘茶、湘绣、湘瓷、湘旅等“湘字号”产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认可。“湘字号”产品背后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是湖南职业教育建立的9个“湘字号”特色专业群,其中湘绣、湘茶各1个,湘瓷、湘戏各2个,湘菜多达3个。
从世界级产业集群到省级支柱产业,再到地方支柱产业,每个产业链的背后都有2~3所职业院校。这是湖南产业发展的底气,也是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底气!
第三个,不是故事,是2019年湖南的几大展会。
2019年5月15日,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1150家全球工程机械企业的众多“新品”和“尖货”,身着“盛装”,一展雄姿;18万人次观展,现场订单和采购金额超过200亿元。
10月18日,2019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又在长沙举行,近3000名中外嘉宾,包括11名院士、35名中外专家,10个国家驻华使节,200余名世界知名企业高管,以及80家金融机构,35个国际性组织和行业商协会,68家境外采购商,26个省市的城市轨道交通主管部门和建设运营、规划设计等行业代表参会。来自亚洲、欧洲、北美、非洲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代表团,达成了一批战略合作意向。
事实上,2019年的湖南,国内一流展会是轮番上演,除了前面所说的这两个以外,还有互联网岳麓峰会、世界计算机大会等,而后者,更是永久落户湖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内一流展会,省委书记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均是双双出席。为什么?因为这都是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着力的重大工作,是进入新世纪后湖南的经济建设大目标,也是湖南坚持不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之以恒抓产业项目建设结出的硕果。“湖南已逐渐告别传统农业大省的标签,步入了优势产业聚集发展的新阶段。”2020年1月12日召开的湖南“两会”,大家无不盛赞湖南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调整和转型:千亿工业企业达到了3家——“华菱钢铁”“湖南中烟”“三一集团”,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总体规模突破1万亿元;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落地……产业结构大提升,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如此巨大的变化,职业教育的蓬勃力量体现在哪里?可圈可点的太多了,除了前面所讲的故事,再让我们记录一下采访过程中几段有趣的对话吧——
“北汽福田借我们的操场开运动会,4000多名员工中,有3000多人毕业于我校,‘北汽’的运动会变成了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运动会;李克强总理视察‘中车’时握手的学生彭博,就是我们的毕业生。”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在谈到学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时说。
“长沙地铁7000多名员工中,我校毕业生有3000多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方小斌如数家珍,“2014年4月29日,长沙市首条地铁线正式通车运营,‘90后’女司机匡丽平就是我们学校毕业的;毕业生里‘中’字号的劳动模范就有100多个。”
“宁波万华集团1000多名员工中,我们的学生超过了40%。”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雄伟介绍。
“广铁集团去年招2800多人,在我校就招了800多人。我去调研时正好动车段在开表彰大会评选‘十佳’,我校有3人入选。”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春泉一一道来。
“学校价值3.5亿元的实验实训设备,包括可以跑火车的2.4千米长的铁路线,学校只投入了3000多万元,其余全部是企业和校友捐赠,学校与7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戴联华,说出这样一组数字。
……
校长们的“显摆”“炫富”,倒很能说明湖南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94.9万人。2019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各类技术研发中心205个、企业员工培训中心414个,共培训企业员工31.3万人次,为中小微企业输送急需技术人才9万人,到全球500强企业就业2.6万人。
2.从培育职业“新农民”到打造“美丽村镇”——
乡村振兴的“智囊团”
这个有着严重疫情的漫长寒假,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可一点都没闲着。
3月19日,该院副院长付爱斌教授率领6名专家,来到醴陵市枫林镇金桥社区的生产基地。“老师来了,尝尝我的产品。”一个中年人高兴地抱着一大堆水果走过来。他叫白树权,四川乐山人,去年来到醴陵当“新农民”,创办了一个名叫“川来香”的生态种植合作社,流转了100多亩土地。为了科学种植红果参、三月柑、脆李、粑粑柑和沃柑等水果,他和儿子先后到学院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学习。“红果参,没用化肥农药,用的是培训时老师教的酵素有机肥,可甜呢。”白树权忙着请老师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
3月,邓建平教授一行到江永县。
3月31日,付爱斌教授率种植业专家团队,驱车100多千米到新邵县潭溪镇。
4月11-12日,林继元副教授等4人,到湘西州古丈县。
4月14日,陶抵辉研究员、蔡冬元教授、李益锋副教授前往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
……
“每次下乡,都被农民朋友拉着不让走。农民朋友有需求,我们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正如付爱斌所言,振兴乡村,服务“三农”,是湖南职业教育人的使命所在。
乡村旅游是这些年的新热点。“农业类职业学校要研究新农村所需,积极转型。”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李浩说。
开慧镇是杨开慧的故乡,近年引进企业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民宿”特色旅游,当地农民哪晓得搞这个。“学校一是送学生去这里就业,二是帮着培训农民。”李浩说,去年暑期就办了4期民宿业主培训班。“我这才知道,毛巾、牙刷的摆放都有讲究。”参加培训的业主们感慨。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画面:2017年4月4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桃花广场桃花盛开,60多种桃花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在广场一角,一群市民正围着澧县复兴镇农民宾定坤、宾郑宇父子选购苹果柚。
这个画面源于学校“打造一流品牌、专业服务‘三农’”发展战略。4月29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大顺领着记者在占地面积1000多亩的校园内参观。他说,学校的品牌专业之一是园林,桃花研究全国领先。1986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就来校任教的王燕教授,30多年来孜孜以求“桃花梦”,选育了几十个新的桃花品种,其中特早花品种在元月就能开放,有的还能春秋两季开放,著名的桃花源、柳叶湖都引进了相关品种。学校建起了占地面积30多亩、全国唯一的桃花育种基地,收集保存桃花种质资源150份,资源拥有量居全国首位。坊间都有“武汉大学看樱花,常德职院看桃花”一说,所以才有了4月里校园的人流如织。
那为什么农民父子在这摆摊叫卖苹果柚?这是学校服务“三农”的又一个故事。宾定坤说,2008年,他来学院参加技术培训。课后,宾定坤请教授课老师徐兆林。“我们复兴镇的特色品种苹果柚,有上百年的历史,水分足但有点酸,5毛钱一个都没人要。”学院农林工程系副教授徐兆林一听就来了兴趣,正好第二年,市里派驻科技特派员,徐兆林带着20多年的水果研究经验,毫不犹豫地去了复兴镇。品种新育、土壤改良、有机施种……学校也及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对复兴镇的苹果柚进行深度研究与开发,为其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十几年努力下来,“复兴苹果柚”终成知名水果,其种植面积由2008年不到700亩发展到现在的2万多亩,总产值达2亿多元。
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何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湖南职业教育人用智慧和汗水给出了答案。
3.变“输血”为“造血”,大力实施“培养一个孩子,实现一个就业,脱贫一个家庭”战略——
扶贫攻坚的“行动派”
“终于脱贫了。”3月5日,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通道等2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余克泉终于松了口气。湖南最偏远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湖南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口帮扶县。一所经费并不充足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帮助一个县整体脱贫?
几年摸索下来,学校形成了“结对式”“靶向式”“造血式”三种帮扶模式——
一是结对帮扶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帮助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专业3个、实训室和大师工作室3个……如今,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从2015年的543人增加到2019年的1591人,学校师生获市级以上奖项、荣誉118项。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当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阵地。
二是用技能帮助群众脱贫。4年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通道县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员4667人次,其中93名受训学员创办了企业或工作室,带动1000多人脱贫致富。
三是产业扶贫。通道有侗锦、侗族服饰、侗族建筑技艺等侗族非遗文化,但多年来没有变成商品,更没有形成产业。近年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组织教师115人次深入县里开展田野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0个;与15家民族工艺品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研发民族工艺品600多件(套),免费设计产品包装540件(套),帮助开发网店102个。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道县文化、旅游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1.8亿元,加快了通道县的脱贫步伐。
2018年7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组建了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已达242家。与此同时,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乡村振兴联盟,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湖南省农村电商专业联盟。
这只是湖南职业教育扶贫的一个画面。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湖南职业教育人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派”。
沅陵县是湖南面积最大的县,交通不便,曾经是省级贫困县,脱贫压力较大。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该县。“县里的特色,比如稻田养鱼、生态茶、水库养殖等,是我们产业扶贫的重点。”院长史明清说。沅陵县邂元稻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泽辉向记者介绍,学校带领乡亲们开发的“稻田蟹”,蟹黄饱满、肉质紧实,还能把田里的杂草、田螺、虫子都吃掉,排出来的粪便又是极好的肥料,“轻轻松松,每亩稻田增收3000多元!”
具备种植魔芋自然优势的会同县,曾经也是省级贫困县。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扶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魔芋产业大大提振。从2015年至今,会同县18个乡镇全部种上了魔芋,面积达3.5万余亩,同时还带动周边市(县)种植达5万亩。县内贫困户2519户、贫困人口8570人依靠种植魔芋脱贫致富。省委书记杜家毫赞为“小魔芋、大魔力”。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则立足农村电商教育,推动精准扶贫,仅2017年,就携手中国移动、工商银行等开展“扫码扶贫”活动,帮助中方县芭蕉溪村83户贫困户销售枇杷5万公斤;200多名师生帮助村民们为麻阳冰糖橙、祁东黄花菜、辰溪黄桃等特色农产品开拓网上营销渠道,带动2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稻田蟹、魔芋、农村电商……最近3年,湖南一方面组织61所优质职业院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另一方面引导多所职业院校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服务,选派科技特派员352名,为贫困地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806个、推广应用新产品237个、孵化项目1099个。
变“输血”为“造血”,还体现在“培养一个孩子,实现一个就业,脱贫一个家庭”的行动中。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很多来自贫困家庭。据统计,2019年,全省职业院校有贫困毕业生43188人,其中40091人实现了当年就业,当年就业率高达92.83%。同时,湖南全年成功申请贫困家庭学生求职创业补贴逾754万元。
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这个村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如今游客也爆增。“还是要学点本事。”游客爆棚后的小苗寨,村民们的思想也与时俱进。也正因为如此,2019年秋季开学前夕,老村支书石胜莲专门打电话找到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龙宗清,说要把外孙梁杰送到学校“学本事”。
原来,当年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承办了县里的赶秋节。梁杰在当志愿者的时候,认识了学校的一群小伙伴。一两个月的朝夕相处,梁杰不仅跟着他们学会了打苗鼓,还有了去学校学烹饪的想法。“学烹饪不会过时,没有地域限制,还可以自己创业。”梁杰说。学校当然欢迎。2019年9月,梁杰进入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的烹饪班学习。
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另一个来自十八洞村的学生杨子平同样就读烹饪班。他说,之前父亲带着他在外地打工,2013年后,父亲果断回村发展。短短几年,他家开了两家农家乐,还把村里的贫困户请来帮工,工资最高的主厨,每月4500元。“如今我们村不仅彻底脱贫,有的可以说是小康了。”杨子平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满。
来自桂东县的农村妇女钟丽娟则通过职业教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早年因家贫,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的她,2002年因车祸右腿被迫截肢,2004年又发现患有糖尿病。2017年9月,得益于“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她来到了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各科平均成绩达89.5分的她,目前正在临床实习。据悉,自2015年开始,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已在贫困地区招收乡村医生905人。
像这样专门针对贫困地区招生的,还有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学校首次在51个贫困县定向招收学生200人,学生取得专科毕业证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后,就能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供电所工作。2019年,这个数字增加到400人。
2018年以来,湖南已经连续三年发布《湖南省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报告》,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同类报告的省份。目前,湖南职业院校打造了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文化扶贫等领域立体扶贫体系,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全面跟进,深度参与。湖南职业教育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扶贫攻坚的责任和担当。
4.传播“中国文化”,输送“中国标准”——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
2016年5月,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共建“东非(肯尼亚)铁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被媒体誉为“中国铁路职业培训海外第一单”。
“2018年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参与演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乘务组中就有10个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院长戴联华很是自豪。原来,学校已经分3批为肯尼亚蒙内铁路线上的机车、信号、运输等十几个工种培养了360多名技术工人。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已连续26年送骨干员工到我校培训,还有泰国学生来留学。”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春泉说。
而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承担国家援外培训任务的八家单位之一,每年至少承担几千人次的援外培训任务,仅去年下半年,就有塞拉利昂焊接、利比里亚电梯维修与维护、发展中国家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技术培训,还有赞比亚人力资源与管理、乌兹别克斯坦妇女企业家发展等研修班。每次培训,学校都组织学员参观考察省内外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座谈交流会、国际合作对接会等,促成了湖南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签订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近6亿美元。
产品卖到哪,路修到哪,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就跟到哪。近年来,湖南职业教育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国门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为职业教育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干脆在海外办学,在赞比亚建起了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赞比亚分校(以下简称“中赞职院”),其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都是我们研发制定的。”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谭骁彧介绍,中赞职院于2019年8月2日正式揭牌,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在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有在校生315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职业院校设立海外分院13个,海外教学点28个,海外培训基地24个,援外培训21.18万人次,承担国外企业技术服务251项;已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建立海外分校、培养基地等国(境)外办学点28个,较上年翻两番,国(境)外办学点在校生达1944人。2019年,湖南高等职业院校选派249名骨干教师在“走出去”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为其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1413项;为“湘字号”产品出海搭建电商平台8个,促成小微企业与阿里巴巴合作63项,与企业合作组织“湘字号”产品交易等活动17次。此外,还连续承办1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直接在海外办学,一些国家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技术标准,也是湖南职业院校开发输送的。近年来,湖南职业院校共向肯尼亚、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标准643个,其中专业教学标准132个,课程标准352个,其他标准159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老挝开发了电子商务、社区管理与服务、机电一体化3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获老挝教育与体育部认证。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沿线国家来湖南高等职业院校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湖南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也越发明显。目前,全省13所高等职业院校获批招收留学生,2019年招收留学生339人、留学生总数已达712人。
20岁的泰国小伙子布零雅·炫可拉,刚刚从湖南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回国,就被国家铁路运输公司录用。要知道,这个岗位是无数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因为我在高铁大国中国留过学。”在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留学半年的他跟伙伴们解释。
中部崛起,职业教育是关键力量
徐徐展开一幅中国画卷,由东至西,从沿海到内陆,经济社会的发达水平,随地势的增高而呈现递减态势。当沿海的浙江,在为2004年全省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而振奋时,位于高原地带的青海,同一年份的GDP为466.10亿元。
画卷中,东部地区已率先富裕起来,西部地区还需加大开发力度,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中部又该如何描摹?
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自此,“中部崛起”,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十数年发展,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全省GDP2004年为5641.94亿元,2008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5年达28902亿元,10年增长超5倍。2019年湖南省实现GDP39752.12亿元,同比增长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高速崛起”的背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以及贫困人口较多等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挑战、内陆经济开放性不足、现代农业基地产业升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发展理念相冲突等,依然存在。
“中部崛起”,怎样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发现,职业教育是其中的关键力量。
越是欠发达,越要重视职业教育
于空中俯瞰湖南。
东面,罗霄山脉连绵起伏;西边,武陵山脉、云贵高原葱翠苍茫;往南,横亘着我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南岭山脉;北上,湘资沅澧汇聚于洞庭湖,再与长江相遇,冲积出一大片平原。
如此地貌,让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的三湘大地,山地和丘陵占去了66.62%,农业大省湖南,最宜耕种的平原只占13.11%。
再于历史长河中追溯湖南。
近现代时期,湖南人大放异彩,甚至有“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之评价。湖南人在近代史上的贡献巨大,政治家、教育家、战略家、军事家,人才辈出。
但有一项,却是不足。
当年称为“实业”,后来叫做“工业”,在湖南一直不甚发达。其对一省的影响,投射于省情,湖南便有了如下特征: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中西部欠发达省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一直朝着“工业强省”这一目标迈进。
2002年,湖南第一产业即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至20%以下。这标志着湖南已经迈出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型的重要一步。2008年,湖南GDP总值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十二五”末期,全省GDP再创新高,几近3万亿元。
成绩斐然的湖南,依然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诸多挑战。
株洲,新中国工业版图上无法绕过的存在。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建市60余年,这里缔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290余项第一。
然而,当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潮袭来,当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寸寸逼近,曾经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靠什么来革新?曾经的老工业基地,靠什么蓬勃振兴?
2000年以后,株洲的城市转型方向日益清晰——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5大千亿产业群。经测算,要实现这一转型目标,每年需要培养、培训的职业技能人才在10万人次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为城市转型提供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2009年,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开始建设。2013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将园区定名为“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
这是株洲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历经10年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控规面积13.9平方千米的园区,已实现从“园”到“城”的转身——现有11个职业教育集团、220个专业对接省市重点产业、在校生10万余人、年培训20万人次……
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突破千亿元大关。背后,是依靠职业教育大平台、围绕轨道交通这一产业链集聚起的“人才链”:以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达11万人。
当老工业基地株洲在振兴之路上越走越稳时,省会长沙面临的则是一种压力之下的挑战——
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长沙,GDP一直领跑湖南,制造业尤其是工程制造业甚至可领跑全国。推动全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长沙是当仁不让的“引领者”。
只是,要当好“引领者”,长沙压力不小。省内,常德、岳阳、衡阳等地追赶势头旺盛;省外,郑州、武汉等地,无论是地缘因素还是传统沿袭,皆优势明显。
那么,长沙靠什么支撑这种“引领”优势?
十余年前,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全市陆续有39所职业院校进驻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经过十来年的布局调整,长沙已形成职业教育与园区融合发展的3大区域——湘江以东,南城的长株潭融城区域,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对接长沙战略新型产业和长沙服务业;正东方,以长沙经开区工业园区为依托的星沙职业教育园区,瞄准工程机械和汽车配套产业;湘江以西,为湘江新区、高新区服务,建设了职业教育创业园区。
统计显示,长沙55所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长沙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所培养的人才,超过62%实现本地就业。近几年来,长沙每年新增的技能人才,有接近七成毕业于职业院校。
“把职业院校建在产业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出了校门就是厂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惟其如此,才能在第一时间触摸到产业跳动的脉搏,才能在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上发挥引领、对接作用。
如果城市转型升级也有关键词,“振兴”属株洲,“引领”属长沙,那么湘西州就应是“脱贫”。
集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一体的湘西州,是湖南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也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2018年时,湘西州所辖7县1市中仍有7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湖南11个深度贫困县中有7个在湘西州。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湘西州的凤凰、花垣两县,考察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看望少数民族同胞。在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总书记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只是,脱贫的出路在哪里?
湘西州数千年来都是小农经济社会,受限于山高地少的地理因素,无法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除了务农,在本地从事旅游业或者外出务工,是当地老百姓这些年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
特别是外出务工。统计显示,湘西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在外务工。这部分人如果能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技术的务工者,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就不愁家庭脱不了贫。
“而这些,恰恰都是职业教育的题中之意。”按照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局长余晓红的理解,办好职业教育,就是谋发展、谋脱贫的小切口和突破口。
以2019年该州开展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例,全年数据为200余期培训、34189人次参培。其中,仅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乡镇规划、农村工匠、农业技术等特色技能培训,年培训就达6000人次以上,带动脱贫人口超过3万人。
三座城,三个关键词,折射的是一省之内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而当我们站在国家层面予以观照时,这种不平衡同样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东部,面对的是从“引领国内”向“引领国际”升级的竞争与压力;西部,正处在脱贫攻坚即将收官的冲刺阶段。
曾经,跨不过的山,减慢了内陆地区发展的步伐;如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便利的交通,让人们的出行不再困难;还有,互联网的世界里,5G正蓬勃兴起,获取信息变得愈加便利……过往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虽依然存在,但影响力正逐渐削弱。
什么,将成为区域间拉近差距、均衡发展的关键力量?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在这所位于古丝绸之路重镇山丹县北端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里,总书记特别强调,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
科技创新,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可以跨区域、甚至跨国界合作研发;成果应用,则必须在生产一线,必须靠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去运用。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支奋斗在一线的蓬勃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该怎样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又该如何创造出来?
越是财政紧,越要坚持省级统筹
关键力量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在对湖南近些年的职业教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之后,我们发现,建立以省级统筹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一种“刚性”保障。
比如,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通知》,“就像一个紧箍咒,催着地方政府,真正从行动上重视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采访中,多位县长、副县长表达了类似观点。在他们的回忆中,湖南职业教育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督导评估功不可没。
又比如,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一并归入职成处管理,按类型划分职能归属,是湖南省教育厅在2000年前后作出的部署。2015年,这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吃螃蟹之举”,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在这一年,教育部将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职能由高教司划入职成司。
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确定由一位局领导分管,是常德市教育局几年前领导班子调整分管部门时的新尝试。“手心手背都是肉。”该市教育局局长唐汇诰说,尝试后,“我们发现,这种分工对促进本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很有益处。”
还有,2010年,湖南建立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2014年,湖南建立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抽查制度;2019年,湖南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公共基础课普遍测试……
上万人同台,全国最大规模的省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历时近10个月,全国最长周期的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持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等八大类系列文明风采活动,256所学校、43.5万余名学生参加……
“紧箍咒”也好,“吃螃蟹”也罢,背后都有一个鲜明特色——省级统筹为主。
为主的,为什么会是省级统筹?
回答之前,先让我们回到2008年。
这是让近7000万湖南人为之振奋的一年:GDP首破万亿元大关,全国排名进入前十。可当我们用除法一算,人均值便排到了20位左右。2008年之后,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每到年底,一看总量,还不错;但一平均,底子就薄了。
再听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讲一段故事。
某次参加国家级项目评审会,与外省部分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同仁聊天,大家伙儿说起年度预算经费,少的有4.2亿元,多的则达11.2亿元。“我不敢开口,因为我们只有4800万元。”邓志革说,每次一说到钱就有着一种自卑感,“过后,又会觉得骄傲,预算少又怎样?我也一样被邀请来当评委!”
要做的事有很多,可用的预算却有限。怎么办?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必然之选。近些年,湖南职业教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一批像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这样“花小钱、办大事”的优质职业院校,便得益于这种省级层面的“集中发力”。
就拿“一校一特色”来说吧。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湖南便引导每所学校建设特色专业。项目经费有限,特色专业又必须予以支持,湖南的解决方案是:每所学校可以且只能申报不超过2个特色专业,获得批准后,学校申请的任何重大项目支持,必须立足这1至2个特色专业。
就是这个带着几分“无奈”又有点“霸蛮”的方案,客观上加快了湖南职业院校从综合发展走向特色发展,加快了学校向对接产业、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钱不够用,需要省级统筹;另一方面,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更需要省级统筹。
当2019年长沙市GDP达11574.22亿元时,湘西州还奋斗在脱贫摘帽的攻坚之路上。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势必会拉大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湖南是人力资源丰富的省份,如何实现不同市(州)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品德修养方面、在技术技能方面、在综合素养方面皆差别不大,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均能获得高质量就业机会?怎样才能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高质量的、源源不断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怎样才能为“中国制造2025”输送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
省级层面统筹建立湖南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省级层面统筹建立湖南职业教育评价考核体系;省级层面统筹试点公费定向中等职业学校师范生培养,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输送师资……
一个个标准、体系,使得分散在全省各地的职业学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相差无几。
由此观之,湖南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以省级统筹为主要特征,是基于本省省情的必然选择。省情之外,改变社会中长期广泛存在的“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这一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省级统筹。
比如,省政府在制定我省“双一流”高校建设计划时,将卓越高等职业院校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也纳入其中,其意义远不只是“激发院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更重要的是,湖南的决策者们站在高处,积极引导、推动社会认知层面对职业教育地位与待遇的提升。
采访中,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们,对这种提升的感触颇深。
“如果没有督导评估,2006年学校很可能就被卖掉了!”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甘旭说,当年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牛栏差不多,“升旗杆全锈了,升旗台旁则长着1米多高的杂草。”在“每个县都必须办好1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这一督导评估标准的指挥下,这所“牛栏校”现在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投入到了位,学校变美了,给老百姓和学生传递的信号就是,“读职业学校,不比读普高差”。十余年间,历经7次搬迁,最低谷时学生数不过140人的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2016年整体搬迁到建设资金达3亿多元的新校后,在校生规模呈“井喷式”扩大。
“报名很火爆,但学校现在学位有限,目前三个年级只招收1608人。”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张伟看着窗外那一片布满挖掘机的山坡说,等到二期建好,学位就能达3000个。
统计显示,最近三年,全省统筹投入各级财政资金40余亿元,重点用于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的奖补,支持新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12所,改扩建薄弱中等职业学校30多所,新增学位近6万个。
这一轮硬件提升之后,带来的直接变化是,全省农村县(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校均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21.8%、40.3%。
越是困难多,越要办出精气神
回顾过往,没地位,没经费;生源弱,师资弱;招生难,就业难……办职业教育,困难这么多,但湖南却能办得风生水起,引来教育部点赞、省外同行尊重,还有一个因素——人——发挥着关键作用。
身为教育媒体记者,过往的职业经历中,我们采访过多位湖南职业教育人:朱厚望、邓志革、李斌、刘国华、戴联华、陈全宝、郭正良、胡冬生、李正祥、刘迪凡、尹存成、罗荣……
他们中,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围着一所学校办学,仍然乐在其中;有些人辗转数校,却始终不离职业教育;有些人半路出家,却对职业教育爱得深沉;也有一些人进入职业教育不过两三年,心中就有了图强之策。
他们身上那股精气神,从何而来?
“有一种莫名的情怀。”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不拼钱,拼精神。”
“必须坚守职业教育责任。”
“不服输,不等不靠,甚至还不要。”
“别人不愿做、不想做的事,我们来做。”
……
说着只言片语的,是一张张感动我们的湖南职业教育人的面孔。
十多年前的湘西大山里,恰逢暑假招生季,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张老师正骑着摩托车,奔驰在花垣县的村村寨寨。学校发展陷入最低谷,2006年的在校生只有13人。张老师心里想的是,自己多跑跑,如果能多招来一名学生,学校发展就多一份希望。
太阳大,山路颠,连续作战的张老师骑车过河,行至桥中间才发现桥断了。来不及反应,他连人带车掉进了河里。幸亏河水不深,检查一下,没有大碍,于是推着车子,张老师再出发。谁知赶到学生家中,张老师听到的却是家长的冷言冷语:“读职业学校?出来还不是当农民!有啥用?”
那一年,招生路上发生了多少意外,已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在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学校招来了60多名学生,这份“先苦后甜”提振了所有人的信心。
“我们要为苗寨的孩子办好家门口的职业学校,让他们在这里‘见自己’,走出去‘见世界’,有能力后还要‘见苍生’!”
若情怀是虚,人却是真实的存在。
“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尽千辛万苦”,很多职业教育人说起曾经的办学历史,无不如此感叹。
感叹归感叹,但他们一直坚持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向难而行”。他们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情怀,在这种真实的苦干、蛮干之中,在这种虽深陷低谷仍充满乐观的拼搏之中,愈加鲜活,格外动人。
但,事业要做成,仅靠苦干、蛮干还不够。
因为与企业联系紧密,甚至很多原本就是企业、行业办学,“血管里流着企业的血”,职业教育人有一种天生的敏锐:善于从细微处发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惯于从就业形势中分析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精于从政策中寻找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高等职业院校扩招100万人!
当新政出台,是主动拥抱其中蕴含的机遇?还是留在原地,抱怨时间太紧、校舍不够、师资不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于政策公布第二天即召开全校会议。“目标很明确,抓住扩招机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副院长隆平说,班子成员一致认为,扩招是调整学校专业结构的绝佳契机。
“专业要优化,数量是基础。”扩招,就是增量。学校申报的3000个扩招计划,主要都在化工专业,“最多的,一个专业可扩招600人;少的,也有300人。”但非化工专业的扩招名额则严格限制“最多不超过100人”。
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整体搬迁,虽有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但经费仍然不够,怎么办?
2019年8月,总投资8.1亿元的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迎来新生入读。往前推不过几年,校长刘迪凡面临的,却是这8亿多元从哪里来。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2016年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引起了他的注意。“要想打赢职业教育发展的‘攻坚战’,就得牢牢把握各种机遇。”
这正是一个莫大的机遇。
刘迪凡将学校整体搬迁工程上报,并最终成为全省265个申报项目中获批实施的两个项目之一,获得了德国促进贷款35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6亿元)。这是外国政府贷款应用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零的突破”,对于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来说,更是一种突破——突破了学校面积小带来的空间限制,突破了学校远离县城带来的地域限制。
……
这群职业教育人,这样的“得意之笔”,若要细细数完,没个几天几夜,如何能够?
每当他们说着这些故事,脸上洋溢的那份骄傲,是无论他们怎样淡定,都掩藏不住的。
“八成以上学生,为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我们把他们培养好,让他们还没毕业就有一堆企业抢着要,一就业就能拿好几千元的月薪!”
“我们学校的学生,等公交车时必定有序排队,天天如此,带动周边的居民也自觉排队候车。”
“县长到哪招商都带着我,因为我们职业学校办得好,能为企业就地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企业不愁用工难,自然愿意来投资。”
“我们研发的糖油粑粑去糖化技术,能让糖尿病患者也吃上糖油粑粑!我们培养的学生,还去了北京服务‘两会’!”
“我们的工程机械,已经在非洲大地扎根生长!”
……
小人物,大时代。
一幅幅剪影,仿佛一张张胶片,让三湘大地上许许多多的职业教育人,从中找到了曾经的自己。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步入新时代,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机遇。
我们相信,既有真抓实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勇,又有“善思善做,善作善成”的精明;既有不断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又有刀刃向内,以自我革新滋养内生动力的传统沿袭,在建设新湖南的道路上,职业教育这份关键力量将会更加蓬勃兴旺!
来源:红网
作者:熊名辉 陈文静 赖斯捷 阳锡叶 吴秀娟 李伦娥
编辑:彭佩
原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0/08/11/811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