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应努力打造以学校为核心,涵盖高校、政府、社会、企业等重要主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综合体系,集聚多方力量、发挥各要素功能,持续用力激发区域新经济发展活力。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时代背景
1.加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抉择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地方高校应不辱使命,主动承担育人任务,将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抓手。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互融,有利于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人才,对于深化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地方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始终瞄准教育改革前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切实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摆上议程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2.加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是发展地方经济的现实需求
当前,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互(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在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不断增强我国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天地。据调研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持续高涨,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并呈现低龄化趋势。[1]大学生是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者,肩负强国富民的历史担当。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发挥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等孵化器功能,提升小微创新企业孵化成功率,助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助推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
3.加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创新是创业的内核,并支撑着创业。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就必须顺势而为、构建一套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近年来,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实施"卓越工匠培养计划"和"CDIO人才培养""OBE人才培养"等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地方高校要发挥自身主体优势,立足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产学研合作,基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通识+专业""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线上+线下"于一体,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完善大学生创新知识结构,全面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协作能力,不断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理论架构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多从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等视角进行。本文以镇江地方高校--镇江市Z高校为样本开展研究。镇江市Z高校以培养适应镇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建立了由"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创新创业环境体系"等要素构成的动态开放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详图1)
图1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成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地方高校应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核心,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支撑,探索建立创新创业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组织体系、考评体系"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四体系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目标体系上,以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课程体系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组成。开设通识类、知识类和技术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通过模拟教学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开设创新创业扩展课程,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促进创新创业能力,以校园文化浓郁创新创业氛围,以在线开放课程实现随时学习;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建设模拟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互融式教学,以实战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组织体系上,设立校院两级机构。学校层面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学院层面成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创新创业工作小组。考评体系上,坚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教育生态特点,构建以创业学生为核心, 形成由"政府主导、学校指引、社会辅助、企业参与"四维立体式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并围绕"政策""服务"两大体系展开。在政策体系上,地方高校应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并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大学生创业诉求,配套相应政策措施。创业中,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审批程序,并给予注册、税收、融资、补贴、社保等优惠。政府还应鼓励社会支持学生创业培训、创业实践,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倾斜。在服务体系上,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围绕创新创业各方面需求,积极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实践、孵化的全链条式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确保创业学生把精力放在提升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上。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大力培树"创新创业先锋"典型,使创新创业理念植根学生心中。
3.创新创业环境体系
环境体系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土壤。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化政策供策,出台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政策,积极推进中介机构等提供优质服务,充分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潜力,发挥创新创业人才效能,推动知识产业化、科技经济化,助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应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和营商环境。要浓郁文化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弘扬"追求卓越、敢闯敢创、开放包容、宽容失败"新风尚。优质营商环境也能吸引创业者及创业企业落户。此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主体,如政府、企业和科研、中介、投融资等机构来自不同领域,这些主体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可降低交易费用与运营成本,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地方高校还应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方式、专职兼职形式,建设一支理论上过硬、实战水平高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构协同发展
从生态角度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主要由大学生、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及金融、中介等服务机构组成[3],具有开放性、循环性、互动性特点。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协同发展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平台建设、投融资、人才支撑、产业集聚、财税政策、创新创业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动态组合体。(详图2)
图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协同发展
政府主导、高校指引、社会辅助、企业参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现实性平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处于不断变化中,各职能机构通过沟通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外各个要素资源,同时得到高校、政府、社会、企业等全方位支持,有效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众要素,促使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高效运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创业绩效。
1.政府层面
作为创新创业主导者,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政策、法律、法规、资金等支持与服务。要加强法律保障,从制度层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要不断完善政策,对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科技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加大资金扶持,提供创业扶持金和免费培训,引导社会各方资金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载体建设、技术服务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进行支持。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全程为创业学生答疑解惑、解决难题。要赋予地方高校更大自主权,并主动联合高校和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一流的软硬件设施。
2.高校层面
作为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人才资源主体,地方高校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和校内实习、实践、实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企业家和校友投资人回校担任创业创投导师;要科学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引导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友创业企业提供见习实习岗位。要强化创新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整合校内外珍贵资源,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高校应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创业学生与各类课程、创业导师、创业基金的精准对接。
3.社会层面
就社会层面而言,它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又包含企业、校友资源等个体。全社会都应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大学生创业持包容开放心态,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和动力。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宽容与保护尚未成功、甚至暂时失败的创业者。只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全社会都应鼓励大学生勇敢去闯去创,充分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科技园、创业园等应积极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各类优惠政策,保障创新创业团队顺利发展。
4.企业层面
企业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的重要推进器,主要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校外实践与实训等支撑服务。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主动参与,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一流的实训装备和专业的现场指导,企业总经理和专家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企业应主动深化校企联盟,积极开展互动交流,让双方知晓彼此关切;要大力推动合作办学,企业可聘请高校教师担任顾问,获得技术和人才支持,高校也可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讲师,引导学生融入创新创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局面。
5.个人层面
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既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创新创业的具体实施者、实践者。由于创新创业活动极其复杂,大学生必须主动培育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业意愿,并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有效创业、成功创业。创业前,大学生应分析自身条件和充分了解创业机会,并对创业项目做初步的选择,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建立合理的创业目标,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在创业中,大学生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提升自我效能感,坚定创业信念,树立文化自信,克服创新创业压力,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
6.其他层面
其他层面包括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孵化基地等。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风险投资、贷款、理财服务等资金支持。当前,地方政府从财政预算中筹措建立创业基金、种子基金等帮扶措施,但支持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应大力发挥政府引导社会企业积极参与融资,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地方商业银行也需加快转型,回归服务小微企业等本源,主动为学生创业者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精准化服务。中介机构可在信息和咨询、成果转化推广、投融资、科技人才、财税和法律等方面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服务。孵化基地除了为大学生提供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外,还应通过创新创业各类大赛增加大学生创业实践性,打破发展瓶颈,使项目更加务实、更易落地、产生实效。
当前,镇江地方高校已初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核心、以企业为根本、以社会为支撑的融合性、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的"造血"功能,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助力大学生创业成果有效转化和创新创业孵化落地。
参考文献:
[1] 陈强,肖雨桐,刘笑等.京沪独角兽企业成长环境比较研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06-114.
[2] 吴建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9,(05),73-76.
[3] 朱浩,汪学云.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73-17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十四五"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规划与实践研究--以镇江市为例"(项目编号:2020ZD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建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员,镇江"金山英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第六期"169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