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文化内涵及实践要求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当前,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文化内涵及实践要求,有助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德育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德,升也。从彳,㥁(dé)声。”本义是升,登,后常用义为 道德,品行、节操等。如《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孔颍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古人重德,将以德育人放在重要位置。《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育人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推己及人,达到至善的境界。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德行”排在第一位,孔子最为器重的弟子颜渊就是“德行”的代表,可见孔子对德育的重视。即使如道家尊“道”,也将“德”与“道”并称,道家始祖老子所著学说称为《道德经》。《左传》又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更使“德”成为传统文化中所恪守的行为规范。
德育的实践要求。德育是对品德层面的要求,首先要明确教师以师德为重,积极践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要明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培养标准,牢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注重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在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形成德育的长效机制和有效做法。
智育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古字为“知”,知道、知晓之义,如《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孔子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孟子将“仁义礼智”称为“四端”,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成为儒家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在孟子看来,“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智的内涵是明辨是非,属于德的伦理范畴。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关于智育,儒家也有一套标准,《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在求学过程中,要广泛地涉猎,针对性地请教,周密地思考,形成清晰的判断力,切实地用于指导实践。当然,对于个体而言,智育要以德育为纲。司马光《资治通鉴》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以理解为才是德的资本,而德是才的统帅。
智育的实践要求。智育是对知识层面的要求,首先要明确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为统领,牢固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其次要积极推进“三教改革”,树立教师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打造立体式、手册式、活页式新型教材,革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体育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总十二属也,从骨豊声。”本义为身体。古代的体育起源也是很早的,如“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是周朝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其中的“射”不仅是指射箭的军事技能,又是一种包含射箭之礼的体育活动,同时也属于德育的内容。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长期以来,体育始终是重要的教育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
体育的实践要求。体育是对体质层面的要求,首先要明确“大体育、大健康”的理念,把体育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强健学生体魄和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切实提升体育的层次和境界;其次要明确“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要求,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完善体育教学模式,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充分彰显“以体育人”功能。
美育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美与善同意。”本义指美味,引申指一切美好的事物。美育在中国起源甚早,《论语》中就有孔子对韶乐“尽善尽美”的评价。孔子曾以六艺教授弟子,是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四种教育类型的统一。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的实践要求。美育是对审美层面的要求,首先要明确“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理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其次要遵循美育规律,通过认识美、展示美、体验美、传播美、欣赏美、研究美,健全美育机制,形成美育格局,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趣味和审美创造,综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劳育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剧也。从力,焱省。焱,火烧冂,用力者劳。”本义是用力劳动。传统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诗经》中就有很多抒写劳动的诗篇,是对当时劳动生活真实的反映,如《伐檀》《七月》《良耜》《十亩之间》等。劳动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资本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20年,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
劳育的实践要求。劳育是对劳动素养的要求,首先要明确育人功能,提升育人地位,强化育人目标,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思维,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构建劳育新形态,形成劳育新风尚;其次要结合专业教育,强调劳动实践,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以劳辅教,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总体来说,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需要在对五育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设计,将五育元素融入三全育人,融入三教改革,融入人才培养计划,融入综合素质评价,切实在体系上实现五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
(张永刚,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