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26-2030年)

2025-08-13 新商科产教融合公众号

“十五五”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26-2030年)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关键构成部分,其核心使命在于培育多元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以及推动就业创业。基于 “十四五” 期间职业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扎实成果,结合 “十五五” 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与实践路径,旨在为规划制定者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的政策指导与参考依据。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局势




(一)“十四五”发展成就

规模结构优化:截至 2025 年,全国职业院校已累计培育出超过 4500 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育体系布局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持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在普通高等教育整体招生规模中的占比已突破 55%。尤为关键的是,职业本科教育成功填补了此前的空白,其招生规模占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 8%,且专业布局已延伸至先进制造、新能源等 12 个重点发展领域。

产教融合深化:目标是打造 2000 多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并培育 50 个覆盖市域范围的产教联合体以及 80 个聚焦行业领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江苏太仓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为例,该联合体已成功吸引 530 多家德资企业加入,构建出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作为核心主体、学校开展协同配合” 的特色 “太仓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就业的比例超过了 95%。

数字化转型加速: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了 1028 万条教学资源,涵盖 19 个专业大类,其中虚拟仿真实训资源有 7.8 万条,在线精品课程达 1.1 万门,每年为 850 万名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服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借助 VR 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广西推行的 “AI 大模型 + 教学” 试点则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了 30%。

国际影响力提升:“中文 + 职业技能” 项目已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铺开,20 个国家建立了鲁班工坊,还输出了 30 多项专业标准。海南自贸港正尝试 “留学海南 + 实习就业” 的新路径,与东南亚国家推进学历教育领域的合作。

(二)
现存问题与挑战

适应性不足:专业与产业匹配度 65%,新兴产业专业招生占比不足 30%,技能人才结构失衡。

企业参与度低:仅 30% 规上企业深度介入,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训层,育人协同机制缺失。

数字化水平不均衡:中西部院校数字化环境达标率比东部低 20%,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偏弱。

社会认可度待提升:职教 “层次偏低” 观念未改,职业本科认知不足,技能人才待遇与发展通道待完善。

(三)“十五五”发展环境

战略机遇: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升级(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预计 2030 年数字技能人才缺口达 5000 万。海南自贸港、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战略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契机。

技术变革: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重塑教育形态,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教学模式革新。

政策红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类型教育定位,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以提升适应性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
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服务战略: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区域产业升级规划和民众生活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体系,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适配性。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专业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模式,促进校企联合建设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达成人才共同培养、过程共同管理、成果共同分享的目标。

数字赋能,创新发展:以教育数字化战略为重要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环节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

开放合作,提升质量: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德国双元制、瑞士职业资格认证等成功经验,助力职业教育标准、优质资源和专业人才走向国际舞台。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至2030年,构建起类型特征突出、产教融合深入、数字赋能领先、国际辐射力强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与人才培育质量实现显著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收获突破性进展,为2035年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沿筑牢根基。

(二)
具体目标

规模结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 15%,中高职衔接培养规模扩大至 30%,职业培训年均覆盖 5000 万人次。

产教融合:培育 100 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00 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型企业达 5000 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2 万个。

数字化转型: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 100%,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500 个,开发新形态教材 1 万种,教师数字素养达标率 90%。

国际合作: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建设 30 个鲁班工坊,输出专业标准 50 项,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10 万人。

社会认可:技术技能人才平均收入较 2025 年增长 30%,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5% 以上,职业教育社会满意度达 85%。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优化产教融合载体:依托国家战略区域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100 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政府、企业、学校共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例如,广西南宁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对接比亚迪电池生产基地,校企联合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 80%。

健全企业参与机制:落实 “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 组合激励政策,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支持。鼓励企业设立学徒岗位,按岗位总量的 5% 提取培训经费,用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标准制定、人才需求预测、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行业人才供需动态监测机制。例如,山东针对 “十强” 产业集群开发产业人才需求预警平台,动态生成地方职业标准。

(二)
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塑职业教育形态

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工程,实现校园网络全光网覆盖,90% 以上教室配备智能教学设备。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大数据中心,整合教育、产业、就业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撑。

创新数字教学模式: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各环节,打造100 个国家级“人工智能 + 教育”示范项目,研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万套。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其通过虚拟生产线开展光学零件制造工艺训练,使学生工艺合格率提升到98%。

完善数字资源体系:借助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构建 100 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 500 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推动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间高效共享。推进 “数字教材建设计划”,编制工作手册型、融媒体形态的教材资源。

(三)加强职业本科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扩大职业本科规模:新增50所职业本科院校,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设优势专业。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试点“3+2”“4+0”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推动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推行 “双导师” 培养制度,企业参与授课比例不低于总课程的 40%。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与海天塑机集团共建 “蓝金领高技能人才工厂”,学生经一年企业实训后直接签订就业协议。

打通升学通道:健全 “职教高考” 制度,增加职业本科对口招生名额,构建中职到高职、职业本科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培养体系。预计到 2030 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院校的比例将达 70%,高职专科生升读本科的比例将达 20%。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水平

实施“双师型” 教师培育计划:建立 “双师型” 教师认定标准,到 2030 年,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 65%。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 5 年累计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 6 个月。

优化师资结构:提行业企业骨干兼职比例,2030 年达 20%。设 “产业教授” 岗,引工匠大师入校。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应用能力,建 100 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开发 1000 门数字化课程。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

推进 “职教出海”: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建设 30 个鲁班工坊,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例如,新疆昌吉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为中亚国家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例如,江苏太仓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培养中德合作企业技术人才,学生德语水平达 B1 级以上。

培养国际化人才:实施 “留学中国 — 职业教育” 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开发 “中文 + 职业技能” 课程。支持职业院校与跨国企业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国务院职教联席会议,统筹改革发展重大事项。地方政府将职教纳入发展规划,落实 “一把手” 负责。

强化部门协同:教育、发改、工信、财政等部门建协同机制,凝聚政策合力。如教育部与工信部联合推进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对接产业育人才。

(二)
健全政策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修订《职业教育法》实施条例,明确企业参与权责。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规则,落实激励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健全职教生均拨款制,生均财政拨款不低于本地普通本科 80%。中央财政通过质量提升计划奖补 “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年支持 1000 万元。

优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职教项目,发行专项债券。探索 “教育 + 产业” 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三)强化督导评估

建立监测体系:依托国家职教智慧平台,建质量监测大数据中心,实时跟踪规划进展。

开展督导评估:将职教纳入政府教育职责督导,开展院校办学评估与专业认证,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发质量报告。

加强宣传引导:举办 “职教活动周”“大国工匠进校园” 等活动,宣传典型案例与成果,营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氛围。

(四)实施分年度计划

2026—2027 年:启动第二期 “双高计划”,建设 60 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160 个专业群;培育 50 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完成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 80%。

2028—2029 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达高等职业教育的 12%;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300 个;“双师型” 教师比例达 60%。

2030 年:全面实现规划目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六、结语



“十五五”期间,职业教育正迎来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这五年的规划需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任务,借助体系重塑、机制突破、数字加持、标准先行,让职业教育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 “动力源”、助力人才发展的“直通车”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标识”。


来源:新商科产教融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