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规划与实践研究
“十四五”时期,是镇江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镇江发展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能否高质量就创业直接关系到我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大学生是“镇江跑起来”的重要人才资源,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高质量就创业规划和实践路径研究,采取切实举措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镇留镇就业创业,提高人才集聚度,对于我市实现“产业强市”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我市大学生就创业现实状况
当前,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保持平稳,但由于外部形势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现阶段我市在人才培养、就创教育、服务体系、校企对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根本遵循,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紧缺人才。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招生工作,在不同程度存在“重招生、轻就业”现象。许多高校一味注重经济效益,在专业设置上多倾向招生,什么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未能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也未能按照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来设置,未能真正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起来,培养出的人才社会接受度不高。此外,由于深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少家长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盲目跟风,也由此造成学校为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而开设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专业。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有失偏颇
目前,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对自身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缺乏社会责任感,尚未形成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大学生更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倾向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有企业,过多考虑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其较高的期望值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还有部分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行业或岗位缺乏认同,应聘意愿较低。部分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专业技能不熟练,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此外,大多数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对创业冷眼旁观,缺乏激情。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缺乏深度
大学生就业创业水平高低,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直接反映。目前,众多高校虽将就业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但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安排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到位、指导服务不精准”等诸多问题。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表面化,致使许多毕业生不清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个性倾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择业时带有较大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此外,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还呈现“懒就业”“慢就业”“缓就业”的苗头和倾向,这些都给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大学生就创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总体而言,我市大学生就业创业配套服务水平与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官方机构主要是人社部门,没有就业创业咨询企业参与,导致服务的专业性不强,尚未形成政府牵头、高校主体、社会辅助、企业参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除了高校开展的一些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外,大学生就业创业基本上处于个人打拼状态。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校热企不热”一直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困局,校企合作工作多停留在签约、挂牌阶段,难以发挥实效。
二、我市大学生高质量就创业规划要点
实现我市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可围绕“政策落实、活动策划、岗位拓展、鼓励双创、优化服务、队伍建设”等进行全方位规划,助推毕业生来镇留镇就业创业,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
(一)促进毕业生来镇留镇就业创业政策需更加完善
我市应将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将扩大就业创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提升大学生创业水平。积极推进人才“镇兴” 行动,全面落实就创业扶持政策,真正实现毕业生在镇乐业、乐居。加强毕业生政策区域衔接,定期督促检查各项政策按照规定程序、时间兑现。加大宣传力度,以新闻发布会、政策解读会及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海报等方式,在全市范围进行全方位宣传。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形式,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展“直播进校园”“直播送政策”等系列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企业、毕业生需求为主要方向,加强基层一线调研,总结政策实施成效,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最大化发挥政策引才、留才、聚才功能和促就业创业效应。
(二)吸引毕业生来镇留镇就业创业活动需更加丰富
我市要深入贯彻“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战略,切实落实《大学生“聚镇”计划(2021-2025)》,加大毕业生引进、培养、储备力度,不断优化全市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协同提升。广泛征集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组织“百企万岗云发布”活动,提升毕业生对我市人才政策认同度和就业岗位的认知度。组织毕业生与重点企业深入座谈、校企人才对接洽谈,密集举办在镇高校专场招聘、重点人才企业校招等活动。结合产业发展导向,落实镇江市政府与在镇高校合作协议任务清单。加大产教融合工作力度,推动在镇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订单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充分发挥在镇高校、外地高校人才服务工作站引才功能,立足镇江、辐射周边,在周边地区广泛开展“企业HR进校园”“高校毕业生企业行”等活动,吸引毕业生来镇就业创业。
(三)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渠道需更加宽广
我市要重点突出高校毕业生群体,大力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全方位落实国家和省市见习政策,发掘优质见习基地,不断扩大管理型、技术技能型见习岗位;积极开展就业见习双选活动,促进企业和学生见习供需对接;注重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遴选推荐国家级、省级示范见习基地。严格执行《镇江市市区青年就业见习管理办法(试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见习工作管理。贯彻落实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要求,扩大基层岗位供给,用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积极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面向我市重点企业,征集人才需求情况,广泛挖掘企业用人潜力。挖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发展机遇,跨区域拓展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求职意愿。对就业困难等特殊毕业生不间断推送针对性强的求职信息,进行专项帮扶。
(四)激发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活力手段需更加多元
我市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部署,高度重视毕业生创业工作。将大学生创业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市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席会议,高位协调毕业生创业工作。坚持全面覆盖、分类指导原则,突出大学生毕业生、返乡人员等群体,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实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健全和完善青年创业辅导制度,加大青年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对他们开展创业培训,并按规定政策发放培训补贴、创业补贴、场租补贴、项目资助等。面向全市大学生,积极遴选优秀创业项目,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创业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专家咨询、培训指导、政策解读、项目推介、经验交流等服务。
(五)实现高校毕业生无忧就业创业服务需更加贴心
建立重点工作督查通报和考核评估机制,适时对毕业生就创业进展、政策落实及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培养审计思维和求真务实作风,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推动完善辖市就业备案系统人才字段升级,充分利用好“人才码”和大数据,将我市就业见习、档案管理等各项服务事项纳入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大力提供“云端不见面”服务。开发高校毕业生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掌握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加强来镇留镇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分析与研判。以“跑一趟”办成事为目标,探索人才集成式服务改革,构建全市统一的综合性人才公共服务平台,谋划整合高校毕业生引进、安居、就业等资源,快捷、高效办理高校毕业生来镇就创业事项。依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实施亲情化服务,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政策、招聘求职、职业指导、档案转接等各项工作。
(六)加强各类型人才队伍建设方向需更加具体明确
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优化各类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激发人才就业创业活力。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校、职校的人才资源优势,构建大规模、宽领域、高起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运用政策调控和市场配置手段,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人才专业、产业分布和高、中、初级比例。要强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优秀企业家。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农业科技智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围绕我市核心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健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供给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各类技能人才。要加大对教卫文体等各类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对骨干成员、学术带头人等进行业务培训,培养一批名师、名医、名家。
三、全市大学生高质量就创业实践探索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集聚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发挥各要素功能,健全高质量就业创业促进机制,从而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一)促进“三链”深度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发展,以社会需要、企业需求为引领,以市场供求倒逼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在保持专业设置自主性、相对独立性的同时,积极进行适度调整,提高人才培养本土化程度,促进产业链、就业链与教育链深度对接。
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每年应主动会商企业,开展产业升级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健全岗位需求统计调查制度,及时向在镇高校发布本地区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信息和招聘信息,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条件、能力和素质要求,为高校及时了解全市人才需求变化、人才培训方案提供信息参考,引导高校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校依据市场需求完善专业培养课程。要研究建立就业专项奖励办法,对就业措施和成效突出的高校进行奖励,促进高校科学设置专业,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要改进和完善高校就业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每个专业学生的优质就业率和行业就业率,以就业指标强化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督促高校按社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
(二)系统构建工作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镇江市人社部门要勇于牵头、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就业创业工作体系,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辅助、企业参与,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形成合力、协同发力,以期取得良好的工作实效。
全市各有关部门要从深化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工商注册与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方资金支持、提供创业场所支持、减免税费支持、取消户籍和性别歧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优化,为大学生就创业提供综合服务。
在镇高校要树立质量意识,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推动大学生就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职业世界和环境,从而明确职业目标,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引领,大力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优化择业观和就业观,不断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和素养,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提升毕业生对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新就业形态的认知。加强就业和求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目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制定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计划,并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就业信息,掌握简历撰写、面试、求职礼仪等技巧和方法,了解就业权益保护知识,学会求职过程的心理调适和自我保护。
(三)加大就创政策帮扶,激励学生自主创业
全市要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氛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高校都要积极出台相对完整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强化多层次就业政策扶持。依托打造“双创”升级版,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计划,鼓励扶持大学生群体自主创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青年选培行动,对休学创业的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开辟“绿色通道”,为他们申办行政许可审批、开立银行账户等提供便利;制定大学生创业补贴奖励和担保贷款支持政策,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我市应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政策、资金、场地、技术、办证等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扶持。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要免费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帮助他们拟定创业计划,为他们寻找创业场所,办理证照手续,提供小额贴息贷款等,着力提升镇江留人软实力,让镇江成为驻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乐园。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他们到农村、到企业、到社区、到中小微企业体验生活、了解市情,让他们了解镇江、留在镇江、服务镇江。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我市要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和发挥“云平台”优势,以人社部门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加快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促进其加强与高校、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完善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形成成熟的体系化的就创业信息网络。
在驻镇高校学生公共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上,政府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可利用金山英才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等手段和大学生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政策,持续精准发力,形成产学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要主动打通大学生就业创业从学校到产业的“最后的一公里”,把高校做不了、企业不愿意做的事,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方式让第三方或者社会做起来。高校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要尽可能完善实训条件,健全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实践训练,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五)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就业增长点
在疫情催生数字经济的形势下,我市要大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我市要主动对接市场,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并以此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无论是在安排资金预算,还是在建设重大项目和规划产业发展时,均应优先考虑毕业生就创业需求。
根据在镇高校毕业生人数总数,制定优先吸纳本土高校毕业生计划,对中小微企业、大型企业等接收毕业生,签订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政策标准给予企业相应的就业补助。政府还可选择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各类企业认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对符合规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作者简介:吴建强(1973-),男,江苏句容人,硕士,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员,镇江“金山英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第六期“169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重点课题《“十四五”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规划与实践研究——以镇江市为例》(项目编号:2020ZD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