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召开
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汇良出席发布会并作主题发布。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伟、张俊喜、朱宝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俊喜表示,“十四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锚定类型定位、紧扣服务主线、深耕质量内涵、拓展辐射维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体系筑“基”,类型教育凸显辨识度。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成长成才通道。密集出台《关于推动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举措,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保障。目前,全区设有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高职院校、171所中职学校,在校生43.08万人,较2020年增长10.18%。28所高职院校开设499个五年制贯通培养专业,8500余名中职学生圆了本科梦,7.6万余名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继续深造,“中职—高职—本科”有效衔接的培养体系已经形成。同时,推进职普融通试点,实现“技能+学识”双向成长,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活动7889项。
二是以融合注“能”,产教协同增强贡献度。坚持聚焦区域和产业需求,让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支持政策,推出11项“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政策,上线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匹配数字地图,建设53个职业教育集团,试点建设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22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21家。746家企业深度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形成“校地共生、校企共赢”的生动格局。紧跟产业步伐调整专业设置,发布职业院校对接服务10大产业集群目录、鼓励增设专业清单、限制设置专业清单,五年累计调整专业布点1430个,年均调整率达9.31%。目前全区职业院校开设专业508个、布点3071个,服务重点产业专业占比达80.4%,较“十三五”末提升27个百分点。靶向式为区域发展输送人才。对接企业需求开设103个微专业和157门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每年订单式毕业生1万人以上,新能源、新型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五年累计培养65.08万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保持稳定。
三是以质量铸“魂”,内涵建设提升显示度。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指标,让职业教育既有“体量”更有“质量”。坚持德技并修,广泛开展“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未来工匠”读书行动,2次在全国分享经验。坚持提质增效,137所职业院校完成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3所首批国家“双高计划”院校通过终期评价,4所院校入选第二期“双高计划”。同步推进15所高水平高职学校、42所优质中职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效应持续凸显。坚持教学改革,推进“课堂革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获评9项全国教材奖、2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名教师入选全国“最美教师”,2个团队入选“黄大年”式教学团队,4个团队入选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坚持数字赋能,3所院校获评国家虚拟仿真示范基地,7所院校获评国家数字化标杆学校。
四是以服务助“力”,拓展面向彰显美誉度。始终坚持多元协同发展,让职业教育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体。积极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获评国家级“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52项,3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智慧助老”“能者为师”推介项目。3个典型案例、4门课程资源入选教育部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和品牌课程。包头市、乌海市入选全国学习型城市,2所院校入选学习型社会推进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实现老年大学县域全覆盖,经常性参与活动老年人占比超20%。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累计培训新型农牧民、下岗职工68.4万人次,建成14家乡村振兴学院(农牧民培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