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谈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2018-05-30 高职发展智库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一项教育部主办的高规格比赛,自2010年举办首届比赛以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成功举办8届,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8年来大赛逐年完善、不断创新,由最初的中职赛事发展为一年一度、中高职全面覆盖的职教盛会,在职业教育战线形成了“学生有技能大赛,教师有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可喜局面。


8年来,全国共有数十万名教师参与了国家和省(市)比赛,参与范围之广,要求之高,对职业教育改革影响之深远,早已超出大赛本身,显著提升了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2010年,首届大赛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为主题,掀起职业教育信息化热潮;2011年,中职教育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比赛内容也进一步扩大;2012年,增设高职组比赛,制度逐步完善,组织日趋完备,逐渐成为职教领域标准化、品牌化的国家级赛事;2013年,提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口号,各地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2014年以来,信息化大赛作为教育部举办的最高层次教师类比赛,报名盛况空前,参赛规模持续扩大。

v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历届大赛参赛情况

随着2017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各大赛事的圆满落幕,再次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新一年的信息化教学大赛备赛又将提上日程,全国各省市纷纷启动新一轮的信息化教学备赛、备战。对此《高职发展智库》(以下简称《智库》)专访一等奖获得者,请他们分享备赛及获奖的心路历程,从参赛选手的视角出发介绍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备赛方法,分享自己凝练的经验与思考,以期帮助参赛教师提升参赛作品质量,并做好赛前各项准备工作,力求在2018年信息化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v


《智库》: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请您先简单谈谈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认识吧?


白培章:2016年我们单位——济南职业学院开始作为大赛的协办单位,我作为现场工作人员,有机会看到了很多优秀作品,看到参赛老师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2017年我们单位继续协办大赛,学校领导对大赛高度重视,要求以全院之力办大赛,并对我们参赛老师抱以很高期望;在半年多的比赛过程中,我们多次向专家请教,作品经过反复点评、修改、打磨,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作品获得了参赛大类一等奖第1名的成绩,经过赛后的总结分析,总的来说,受益颇多!感受颇深!那是一段记忆深刻的回忆!


v



《智库》:就请您具体谈谈参赛的经验体会吧,你认为作为参赛老师首先要做哪方面的准备呢?


白培章:首先,要有持之以恒必胜的信念。作为目前教育部力推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教学大赛,越来越受到多方重视。各种政策向其倾斜,老师们参赛欲望愈加高涨, 2017年在省赛的基础上共有1587件作品参加了国赛,获奖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必须有持之以恒必胜的信念才可能坚持到最后,获得理想的成绩。

其次,仔细解读大赛评比指标,赏析获奖作品。首先,每年大赛的具体方案是要认真研究的,其中,评比指标的内容和具体的分值是评委专家对参赛作品赋分的依据,所以,评比指标是参赛选手要重点解读的内容之一,要仔细研究每一项的评比要素内容;往年获奖作品可以对参赛作品质量要求起到标杆性作用,应该认真学习并用“大赛逻辑”重点分析获奖作品的“共性因素”,同时学习其教学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对细节的处理和整体的把握。

   

《智库》:您参赛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呢?


    白培章:我们参赛的题目是《色彩的情感——色彩的视觉心理》,首先这个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色彩是我们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色彩的“情感”又是色彩教学内容的高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色彩又有一定的直观性,易于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展示,学习内容需要依托信息化手段;这个内容又有一定的共性,它不仅适用于美术相关专业同样适用于很多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综合多种因素,所以选了这个题目。


v

   


《智库》:对于参赛内容,题目的选择是不是有讲究?


    白培章:并非所有选题都适宜于这个大赛,选题有价值并易于信息化展现。选择一个恰到的选题可以为整个作品创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具有抽象性、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易于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教学重难点的、实施教学时便于信息化环境、设备、资源支持的内容可作为选题,同时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内容相对完整、独立,有一定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智库》:一个优秀的参赛作品肯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白培章:我认为是科学严密的教学方案策划。教学方案策划通常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时间分配等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步骤(流程)设计;首先,教学“主线”要明确,该教学是基于完成什么内容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学步骤设计合理,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自然流畅,教学效果明显;第三,内容逻辑关系要严密,案例选取要典型,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为主线逐步推进,要将知识与技能形象化、生动化和直观化;注意课前、课中及课尾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及各阶段性教学活动策划的合理性,其中教学情境(景)创设要合理、自然、轻松流畅,直观有趣味性,导入要精彩出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尾要完整。最后,还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完整性。


v

   


《智库》: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严密策划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白培章:首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产学结合等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再比如,注意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使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使其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成为有效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再比如,一直倡导的“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营造快乐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我们的作品中,我们努力营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欢快的笑声出现了20次左右。另外,可以采用引导启发式的的教学模式。获奖选手的教学理念,也会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风向标。

    其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基本原则。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所以,在教学细节设计时以能否提高教学效率为出发点;另外,我认为应正视并对“差异性”教学,做合理设计,学不会是学生的权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学目标是评委专家重点要看的内容,教学方案的策划,教学内容的选定,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用等一切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其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的核心。

   

《智库》:根据专业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会有所不同,在这个大赛中,各学科之间有没有教学形式或者其他方面的一致性?


    白培章:前面谈到的对课程的科学严密的策划,以及总的指导思想也是各学科进行教学策划的共性因素,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些,比如,教学微课融入,这是为作品增添色彩的重要环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微课教学已成为常规教学形式之一,但微课制作及展示方面问题颇多。

    比如,志同道合的专业团队。鉴于大赛的特点,已不适宜一个人孤军奋战,主讲可以找一位本专业队员和一位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队员一同设计研究,集思广益,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逐步完善高品质的教学作品。

    比如,文化内涵、德育渗透。鉴于贯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全面培养的思想,展现的课程要凸显教育的育人功能;如板书展示(手写电子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体现和设计这些环节时,应自然呈现,避免牵强附会。

    比如,多元评价体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量体现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综合化、过程简单化的评价方式;树立大数据积累意识,形成连续的教学评价数据。

    还有,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舒适合理的学习环境及桌椅摆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视频录制效果,尽力避免传统的“算盘子”式桌椅排列方式,追求灵活性、开放式、交互式、专业性的学习环境设置。

    还有,教案完整规范,内容科学。查看教案是专家了解作品的最便捷方式,注意内容编写的准确,环节的完整,板式的规范,形象的美观。我认为参赛的各学科都有这些形式的要求。

v



《智库》:我看到这个大赛有个“信息化”的前缀,您对“信息化”是怎么认识的?


    白培章:我认为应该先明确一点: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为相关教学内容和环节服务的。“信息化”要求是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近年来,“互联网+”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4月13日教育部还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劢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信息化”要融入各层面的教学各环节中,还需要做深入的探索。实践证明,教学中“信息化”的融入,无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当“信息化”成为了日常教学常态,大赛也就失去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必要,或者不再侧重“信息化”要求,转而侧重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功底等综合职业素养。所以,“信息化”教学应该是大赛的阶段性要求,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综合比拼才是大赛永恒的主题。

   

《智库》:您对现阶段“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要求和运用有什么建议吗?


    白培章:我认为“信息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加上政策的引导,已经进入到“富媒体时代”,采用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已不是难点,大赛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富媒体时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适度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取应以适量、适用、易学、易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应用为主,让学生能听懂、能掌握、能应用,应用时体现信息技术手段的针对性和高效性,而不是大量的信息化手段的“堆积”。在基础“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的是载媒课件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这几年,互联网+课堂、+实训、+师生互动、+微课、+翻转课堂、+随堂评价等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多功能终端机、虚拟仿真、云计算、云存储、多屏联动等也出现在参赛作品中,去年国家把人工智能提升为国家战略,所以我认为,今年大赛会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紧跟前沿的教学设备,专业的软件开发、系统研发等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教学增添色彩,我认为还是应以“效率优先”为原则选取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设计教学活动。


v

   


《智库》:您是搞艺术专业的,应该对视频艺术效果有比较高的要求吧?


    白培章:参赛作品最后呈现的方式主要是视频,所以参赛老师都应该对作品创作成像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视频创作形式的艺术性呈现,可以更好的展现主题内容。镜头的推拉摇移,画面景别特近中全的变化,局部构图视觉性规律的体现,以及作品的整体感、节奏感的呈现都要细致推敲,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充满美感兼具艺术性视听效果的影像作品无疑会增加观赏者的心理享受,势必会影响作品最后的成绩。

   

《智库》:在正式录制视频时有哪些特别注意的地方呢?


    白培章:视频制作或录像是整个参赛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类中,要注意“三位一体”的细节展示,老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内容)——摄像师(机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其中摄影师是中间纽带,紧密的联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按2017年要求,用一个机位不间断的长镜头来展现一节内容丰富的课堂,不能剪辑的情况下把所有环节和细节都展现出来,这种素视频的形式,无疑对摄影师是个考验;而教学设计类中要注意内容形式的整体关系,都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另外,我认为,作品创作以“纪录片”式呈现, 教师“本色”出演。只有真情的投入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教师讲课的“声”、“情”、“色”,学生认真投入的听讲,并有适度情绪的呼应,不声张,不做作,这些环节的自然生动,可以给人一种舒适愉悦的心理享受,一呼一应间尽显教师的教学魅力。

   

《智库》:在视频创作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忌讳”点?


    白培章:除了注意大赛文件里对具体格式的要求,我认为还要注意:

(1)呈现形式不整体(设计);(2)内容形式不协调;(3)景别单一(课堂);(4)视频无美感;(5)缺乏节奏感;(6)教师语速不适宜等。

   

《智库》:听您一说,我感觉能获奖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您能总结一下可以增分的点吗?


    白培章:我认为在常规评分指标里的几项内容不失分就等于增分了,除此还有一些个性化的增分项,如:

(1)专业化教学环境;(2)自主教学软件研发;(3)创新型信息技术运用;(4)准确、顺畅的答辩;(5)独创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6)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7)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智库》:请再具体总结一下参赛作品常规失分点有哪些吧?


白培章:比如:


(1)知识点错误,这是比赛大忌;(2)教学环节不完整;(3)教师个人职业素质不过硬;(4)教学素材不充分,案例引用不贴切;(5)信息化手段选取不恰当;(6)教案不规范,内容不科学;(7)音像不清晰;(8)教师教学情绪控制不当;(9)学习气氛不活跃;(10)桌椅摆放不合理;(11)机位角度不舒适;(12)教师学生服装选择不适宜等。

   

v



《智库》:我们从参赛的心理准备到教学方案策划的指导思想再到师生的服装选择,谈了很多了,您还有没有其他体会要和我们分享的?


    白培章:刚才谈的都是一些针对大赛的一些小的点,参赛老师的注意力还是要回到教育本身,回到教学本身,所有的研究重点还是对“教学”的研究。

    最后,我认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本人精力的投入,需要认真的准备和训练,更需要炽热身心情感的融入,它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因素的叠加,是常年累月的积累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教学只有兼具了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育人及传授知识的终极关怀。

   

《智库》: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谢谢!


参赛作品:《色彩的情感——色彩的视觉心理》

参赛类别:文化艺术

团队成员:白培章 孙冠甲 王彤宇

参赛项目:高职组 课堂教学

联系方式: 18663789670@163.com(微信同手机号)

白培章,济南职业学院教师,青年画家、设计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4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水墨艺委会副秘书长,齐鲁书画院副秘书长,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聘画家,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作品多次于国内外展览,出版专著两部,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