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谈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2018-06-15 高职发展智库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一项教育部主办的高规格比赛,自2010年举办首届比赛以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成功举办8届,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8年来大赛逐年完善、不断创新,由最初的中职赛事发展为一年一度、中高职全面覆盖的职教盛会,在职业教育战线形成了“学生有技能大赛,教师有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可喜局面。


随着2017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各大赛事的圆满落幕,再次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新一年的信息化教学大赛备赛又将提上日程,全国各省市纷纷启动新一轮的信息化教学备赛、备战。对此《高职发展智库》(以下简称《智库》)专访一等奖获得者,请他们分享备赛及获奖的心路历程,从参赛选手的视角出发介绍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备赛方法,分享自己凝练的经验与思考,以期帮助参赛教师提升参赛作品质量,并做好赛前各项准备工作,力求在2018年信息化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本期访谈人物:

v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张乐天 /图左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刘镇 /图中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王开明 /图右


01

汲取经验、总结教训、充分准备、从容应对、不断提升


《智库》:首先感谢三位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先请乐天老师谈谈您参赛的经历和感受吧?

张乐天:信息化大赛举办至今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作为职业教育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已经成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重要赛事,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在我参加全国信息化大赛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大赛做了一些研究。也仔细观看了历届获奖教师的作品,从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毕竟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够从容应对。

参加大赛可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收获不仅仅是取得了成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遇到过困难,也付出了汗水,为了能够应对,能够继续前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努力,这些经历都终身难忘。从3月校赛,走到7月市赛,最后到11月的国赛,这一路走来,从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历练。

v

   

《智库》:刘镇老师有五年的参赛经历,参赛成绩也实现了二等奖到一等奖的突破,刘老师简单谈谈您参赛的经历和感受吧?

刘镇: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从2012年设立了高职组的比赛,我个人从13年一直坚持比赛到17年,参与了教学软件、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等多个类别比赛,既当过主讲人也曾作为参与人。几年来比赛成绩一直是二等奖,此次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也算是突破。从一开始参加的紧张慢慢变成享受比赛过程,从到处搜集信息化手段演变成信息化教学实施,在这个过程我本人收获很多,也在教育教学上迅速成长。应该说是我一生一段特别的经历!我还会继续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当然今年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教学技能比赛),不断提升自己!

v

02

优秀参赛作品的关键点和难点


《智库》:一个优秀的参赛作品肯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开明老师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开明:我想讲三个关键词:一、教学痛点;二、核心三角;三、去同质化。都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我觉得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初次参赛的选手,搞清了大赛的逻辑起点,才能构筑认知底层。

第一个关键词是“教学痛点”。因为有痛点,才会有大赛。传统的教学有诸如少实践、效率低、多花钱、有污染、看不见、进不去、难再现、有危险、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脱离市场等诸多痛点。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选手的策划选题提供了方向。

有痛点就要有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种是锦上添花型,一种是扭转型。所谓锦上添花型,比如一些工科类的专业,有些课程,将3D打印机这一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产品的输出环节,因为能实时输出实物,所以不但能帮助老师在课上组织对学生方案进行评价,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但3D打印机的一个痛点是“打印”速度慢,如果此时运用新型3D打印机,能将打印时间从如二十分钟提升到十分钟,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此谓“锦上添花型解决方案”。但有或没有3D打印机,可能就是“扭转型解决方案”的区别了。在课上就能让学生输出方案实物,和教学全程虚拟完成,在某些专业,对学生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的提升可能就是“扭转”的差别了。

v

第二个关键词是“核心三角”。何谓核心三角?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这是教学能力大赛的底层逻辑。但往往最容易被选手忽视。

先说教学内容。作为职业院校,其核心使命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培养对行业、岗位有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教学对接行业主流是前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制定环节,很难想象一个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获奖作品没有重构优化知识点,照搬教材知识结构,而“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五大要素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对象的研判上,而绝非八股式的表述。

再说教学对象。在备赛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学生差异,体现分层教学”是我脑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个理念一直在我脑中“循环闪回”:一是“重视学生差异”,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信息化教学手段其中一个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程管理”,从而让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成为可能,由此解决传统教学依赖主观评价的痛点。

因此,对“学情”的研判不能停留在“学情分析”的寥寥数句套话上。可以说,“客观评价学生差异”、“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拓展”是好作品的必要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的作品是好作品。

最后是教学环境。广义的说,教学环境既包括课堂硬件教学设施这些基本概念,也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甚至学院办学特色、所在区域校企合作核心竞争力都算教学环境。

智慧教室等教学硬件的普及已经收窄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院校的差距。而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如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互动游戏等最好。毕竟这些指标体现了参赛团队的教研科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初衷。但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有其价值。若能在作品的架构中突出学院办学优势,特别是展示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资源教学融合,会更能凸显作品优势。

因此,立足优势教学环境、应用对教学对象的研判,优化个性化教学内容,紧扣以上三要素,相信参赛选手会对作品的打磨有更清晰的把控。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去同质化”。

“同质化”是本能,“去同质化”是未来。未来已经到来。大赛走到今天,已经实现专业、院校全覆盖。作为一项通过“以赛促改、以赛促教”贯彻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精神的国家级赛事,更多的展现专业课程特点和与之对应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既是回归初心,更是发展必然。所以,在讲课的时候,我经常说,对大赛来说,每个作品要“一花一世界”,规律肯定有,但依葫芦画瓢没有未来。

当然组建一个好的团队也非常重要。好的参赛团队,要符合以下三点:1、理念统一;2、分工明确;3、优势互补。

   

《智库》:乐天和刘镇老师,在你们的备赛参赛过程中,您认为最重要或者最难的是什么?

张乐天:我参赛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题。每门课程都有太多的知识点,究竟怎么选?选哪个知识点好?选题的标准是什么?在最初决定参加大赛的时候,一系列的问题萦绕着,无从着手。可以说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比赛的全过程,甚至最终的结果。

刘镇:我也认为第一是选好题。教学比赛是需要给大家呈现一定是能吸引大家关注的,能够引起评委共鸣的。不是每个题目都适合进行比赛,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不要盲目选择大众内容,关注当下热点、形式独特、视觉冲击、内容不要深奥,具有特色。

第二,大团队。其实在多年的信息化比赛中,无论奖状上是团队或个人,其实完成比赛都是团队共同的成果。包括从教育教学专家到任课教师,从技术支持到文稿润色,从摄像剪辑到排版美化都需要多人的协助完成,同时也解放了主讲教师,让主讲教师更关注于比赛中核心任务。只有各个环节都能不断完善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v

第三,精设计。无论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项目,还是已经作为比赛历史的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等项目,一个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在设计中,要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接岗位能力和任务,具有项目特色,来源实践,高于实践。设计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修正,修正的目标就是比赛的评分标准。

第四,抠细节。比赛最终一等奖第一名往往是细节做的最好的。这么多年参赛,自己有过经历,也看过听过其他选手的经历,从讲解稿的每个字、每个标点,到PPT上呈现的照片,从电脑的数据线到教案的每一分钟,都需要选手给予高度重视,重视细节就成功了一半。

03

好的参赛选题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智库》:两位老师都提出了选题是备赛参赛的重中之重,那请具体谈谈选题的经验技巧?

张乐天:有些课程内容对于信息技术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有些内容则更加适合于传统的授课方式,那么当然选择前者。但是,什么样的课程会天然依赖于信息技术呢?简单说,实训类教学内容比起纯理论知识更加适合于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比单纯实践类课程更加适合于信息化教学。那就从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中进行初选。选择的标准,重点盯住“看不见、摸不着、学不懂”的部分。借助信息技术,如三维动画演示,使看不见的能看见;虚拟现实技术,使摸不着的能摸着;模拟实训把学不懂的弄明白。采用这样的标准选题,就不需要为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究竟能够运用哪些信息技术而犯难了。

王开明:简单说“教学痛点”就是选题点。因为有痛点,才会有大赛。传统的教学有诸如少实践、效率低、多花钱、有污染、看不见、进不去、难再现、有危险、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脱离市场等诸多痛点。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选手的策划选题提供了方向。

作为培训老师,我在和拟参赛选手们的交流中发现,很多人在备赛第一个环节,即:选题上,就面临了这个定位不明的问题。我想,在大赛层面,一个“扭转型”的选题,可能至少在观感上,就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无论“扭转型”还是“锦上添花型”,都有价值。但,一等奖有限,只能给相对更有“选题价值”的作品,不是么?

04

决赛现场答辩环节的准备注意事项


《智库》:我们都知道决赛现场答辩环节是整个参赛中最不确定的环节,开明老师谈谈答辩环节的应对注意事项?

王开明:我想强调一下决赛现场答辩环节的准备注意事项。

1、答辩体现团队性。答辩过程中切忌主讲一人从头讲到尾。要在回答问题的规划上,巧妙地留出“版面”体现团队其他成员的优势,而且要有互动过程。有商有量有补充,从而彰显团队的整体能力。

2、基本概念要拎清。备赛时一定要将作品涉及到的教学理论等基础概念整理清楚。不要在答辩现场犯低级错误。

3、时间规划要合理。时间规划有两个意思,一是不要超时,五个问题不要还没讲完,时间就到了,那没讲完的问题就零分了。二是问题的时间规划要巧妙。如:五个问题可能涉及面各有不同,对作品来说,就存在“有利”、“不利”的情况。因此,“避重就轻”,“突出优势”就是最佳选择。

05

2018年大赛新变化


《智库》:今年全国信息化比赛名称发生了变化,这会对参赛教师带来哪些影响呢?您怎么看2018年大赛的新变化?

刘镇:全国信息化大赛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经历了起步、探索、完善、深化四个阶段。今年教育部站在新起点对大赛提出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对参赛教师提出新要求。比赛重点将从重点考察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拓展为全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从原来的比赛强调技术性,转变为强调教学性。当然,比赛不是摒弃了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依然是教师基本能力之一,只是强调使用的要合理恰当。

张乐天:面对国家政策和比赛要求的转变,也对参赛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大赛从重点考察教师信息及技术应用能力,逐渐转变为全面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强调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性,逐渐转变为强调信息化教学的实用性。也就是说,信息化大赛不再是“炫技”,比谁的信息技术更加先进,而是教学大赛,要如何完善教学设计,合理恰当使用信息化手段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要如何开展教学,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价考核,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v

 第一,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当从学习者需求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任何教学都应当服务于学生,良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在对学习者需求做出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所授课程的学科特色,确定教学目标。进而基于教学目标,确定具体教学实施方法,以及评价考核方案。在此过程中,不断围绕每一教学环节中“是否达成本环节既定目标”、“是否实现无障碍沟通”、“学习效果是否得到及时反馈”三个维度的评价标准,不断对标、不对调整、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 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针对学习者特点,设计总体教学组织和实施方案,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学习者接受能力不同导致教学进度难以推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变通和应变能力,对于突发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并处理问题。对于不同梯度、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柔性的教学实施方案。怎样做到柔性呢?简单说,教学实施方案要尽可能做到“低起点、多梯次”,所谓“低起点”,就是指知识门槛较低,学生会比较容易被带入到教师预设的学习情境当中,所谓“多梯次”,是指将所授知识技能尽可能细化为更小的学习单元,循序渐进式学习。

第三, 技术应用。网络上有大量资源可供选择和使用,但是由于版权等问题,不一定都能为我所用,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设计能力、媒体资源制作能力、技术选择及应用能力等。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开发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数字化;借助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使数字资源系统化。

第四, 创新思维。在对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深入探索、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善于提出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开脑洞创新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王开明:总结三点:

一、后信息化,回归教学初心。2018年是信息化大赛的“后信息化时代元年”。大赛名称不再有“信息化”三个字意涵深远。“没有”不代表“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对信息化手段的评价上,“有没有效”、“合不合理”将是考察的重点。“多不多”不再重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很重要。另外,能“全程管理”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平台的使用也是“规定动作”。

二、去同质化,回归教学真实。上面已有阐述。从“信息化教学大赛”到“教学能力大赛”,回归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变的是对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的要求。

三、注重验证,回归答辩本质。实际上,从2017年国赛取消现场展示环节,我们就看到了大赛组委会的务实。把有限的时间放在答辩环节,通过问答,直面教学本身。通过教学资源的展示和现场解读,实现对作品真实性和价值的有效验证。

大赛至今已走过八年,也迭代、成长了八年。大量优秀教师同仁们通过大赛提高了教学能力,刷新了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将所得反哺了教学工作本身。我坚信,历届大赛优秀作品中体现出的优秀教学理念和能力,必将对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智库》:再次感谢三位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三位老师最后给2018年参赛选手说几句祝福寄语吧!

张乐天:为了能够应对,能够继续前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王开明:送给2018年参赛选手三点心法:1、不要尽力,要拼尽全力;2、细节决定成败;3、功到自然成。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同仁在工作有余力的同时,积极投身大赛,在大赛中成长,在大赛中收获成功。

刘镇:希望2018年参赛选手们从一开始参加的紧张慢慢变成享受比赛过程,从到处搜集信息化手段演变成信息化教学实施。


v

张乐天,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南开大学MPAcc硕士,会计师,曾荣获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6年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编写会计专业教材6本,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参赛作品:《银行存款清查》

参赛类别:财经大类

参赛项目:高职组 课堂教学

获奖情况: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联系方式:18602266617(微信同手机号)


v

刘镇,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建造师、造价师、招标师,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评员,大连绿色建筑协会专家,具有多年工程一线实践经验。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近10项,发表核心论文5篇,主编专著教材10余本,主持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两次,国家、省信息化大赛等获奖十余项。

参赛作品:《巧工意匠-扣件式脚手架施工与设计》

参赛类别:高职组 教学设计 土建大类组

参赛人员:刘镇

联系电话:13998596740  邮箱12245759@qq.com


v

王开明,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分院数字媒体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南昌大学双硕士。讲师。

参赛作品:《百鸟朝凤 天人合一——凤鸟纹饰的教学设计》

参赛类别:专业六组

团队成员:王开明 何小可 吴扬飞

参赛项目:高职组 教学设计

联系方式:13807008657(微信同号) see_kaiming@163.com


精彩回顾


【第二期】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谈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第一期】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谈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v